在第五届深圳学术年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就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等做了主题发言。
会后,本报记者就他提及的问题进行了专访。他认为,地方竞争虽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其公司化倾向也导致了诸多弊端,如割裂统一市场、破坏法治环境、产能过剩、生态恶化等。宋晓梧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得打破地方行政性市场分割,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健全社会组织,地方政府要向社会组织放权。他建议取消地方政府的GDP考核,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作为衡量省、市、区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
A
警惕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的公司化倾向
深圳特区报:有些人比较推崇地方政府的GDP竞赛,比如香港的一位学者在2009年出了一本书叫《中国经济制度》,书里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密码就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作者认为,中国2000多个县的竞争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长。您在会上对类似的观点不以为然,为什么?
宋晓梧:回顾我国以往的发展历程,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实际充当了资源配置的主体,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较为突出,这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中是很少见的。单纯从GDP增长角度看,地方政府竞争居功至伟。
现阶段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倾向值得关注,搞得有的地方,县长像个公司经理。为了完成投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等各种经济指标,有的党政工团齐动员,有的层层考核到街道。政府取代市场,极大扭曲了市场配置机制。
深圳特区报: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充当市场中重要的竞争主体,这会带来哪些问题?
宋晓梧:地方政府竞争严重破坏了我们的依法治国的环境。地方政府的GDP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政府公司化,政企不分。地方政府自己上场变成运动员了,自己就在那儿踢球,出现经济纠纷了,司法部门怎么办?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为权钱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很难发挥。我在第五届深圳学术年会上曾提及地方政府竞争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非常严重,我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某个地方政府计划上钢铁项目,我说钢铁都已经产能过剩了,为什么还要上,人家分辩说,我们估计这两年内还能赚钱,以后怎么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