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愁的载体是历史传承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国务院参事,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城市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2012年6月4日,在天津大学主持成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冯骥才,一个最先以文字被世人熟知的作家,一个而后又投身于民俗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他还是政协委员、大学老师,身兼多职。说他忙碌,他不谦虚,因此他一天掰成两天用,这是他的好朋友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传授给他的法宝。
身材高大的冯骥才,谈吐幽默,说话中气十足,一点不像年逾7旬的人。和他交谈,他总是以谦虚的目光望着你,那目光中没有架子,只有师长一般的温和。倒是谈到他从事的古村落保护以及文化遗产工作时,激动起来他的声音会增大十几分贝,甚至会拍击坐椅扶手。除此以外,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不紧不慢的说话节奏,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气度:包容但绝不刻薄。
他喜欢思考,花了近10年的时间思索中国的文化现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界目前存在的问题。他说,知识分子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和担当,“教育”一词并不仅限于老师对学生,那是偏见和误解。“教育”是一种启发。知识分子的力量在哪里?就是要敢于说话,敢于建言建议。所以,冯骥才从1983年起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说“在30年的参政议政中,我感觉全国政协是可以提出尖锐批评的地方”。
冯骥才一直关注传统文化,在2013年“两会”期间,就提出了城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坦言希望社会不断地进步,希望国家文明富强。
最近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无疑是一个警钟。围绕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保护,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先生。
谈文化遗产保护
“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记者: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您觉得乡愁的载体是什么?
冯:2013年城镇化工作会议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要让人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很多人认为,头一次看见中央文件不板起面孔了,有一点诗意了。我关注的则是,城镇化建设开始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人的心灵了。城镇化不再是只注重菜篮子工程了。
什么是乡愁的载体?一定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中国是农耕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的村落这样,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保护传统村落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