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资源分配均衡化。⑨首先要弱化城市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城区,就显得美中不足。城市有一个合适的中心规模,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关键。但对于成熟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则应适当弱化城市中心的发展及地位。定位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时,不应以中心城区为辐射进行规划,那样只会促进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必要时可将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外迁到新城,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其次,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政分区,如北京海淀区、天津滨海新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区。通过以经济为主的引导城区中心的发展,多中心共同发展是增长极核理论的内容,也是城市的发展趋势。⑩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市经济的均衡发展。仅划分出城区,引导城区中心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同时致力于完善分区功能,即能满足区域范围内方便人们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卫生、娱乐、购物、邮政、通讯等功能,才能保证分区自身的完整性,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这是新时期解决城市两极化布局的一个关键措施。
再次,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人们在区域内保证能够实现儿童放心入托,青少年升入高质量学校,人们采购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适宜规模的医院,享受较高标准的休闲游乐和保健,享受阳光、绿色、新鲜空气等活动。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其能够保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反复扩建。
最后是“反磁力中心”的高效化设计。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短期内城市规模仍会继续扩张。在优化城市布局的同时,应预留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当下许多大城市的新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对新城的定位不准确。新城应为吸引大部分外来的中高端人才和大中型企业的区域,能分担城市的压力和提供城市发展的预留空间,而不是以吸引城市人口为主,更不是以吸引大量流动人口为主。新城是一个“反磁力中心”,既要使中心有完善的区域功能,又要保证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新城设计成为一个可独立发展的、具有高品质生活的区域。总体来说建设新城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交通设计合理化。资源分配均衡,城市布局合理,把工作、休闲、生活等功能进行均质化设计,从而大大缩短出行距离,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的拥堵现状,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优先公交、步行、自行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强调公交优先,限制小汽车,措施包括:开辟电车、公交车专用线路和区域;在道路交叉口给公交车辆绿灯;在公用车道中其他车辆要给公交车辆让道,对私家车中心区限速;中心区限制停车位数量并征收高额停车费。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为此,应当首先,引导人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的策略。其次,由政府部门将以上措施强制落到实处。再次,改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公交采用电子网络一体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时间。提高公交站牌的鲜明性和换乘公交的指示性。最后,应当普遍提高公交服务人员的素质。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同时,提倡人们出行尽量采用步行与自行车的方式,可采取租赁自行车的方式;使道路布局分级化。由于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应进行高水平的道路布局设计。建设有快速路、干道、次干道、支路、自行车道、步行路、公交专用道等等级完备的交通系统,同时保证路网的分级均衡。从而形成网络化的道路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小堵车的可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提倡TOD发展模式。在新城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时,应考虑围绕公共交通组织城市用地布局,促进公共交通的高效利用;建设综合交通。将公共交通的站点与其它交通方式站点进行综合设计,形成大的交通核。促进公共交通与其它交通换乘的便捷性,促使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城市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进城市绿化环境的设计,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考虑预留绿化用地。无论城市以何种方式扩张,都会占用周围土地,预留绿化用地可以为城市争取可呼吸的空间,正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如果政府没有强制预留这块用地,可以想象那里高楼林立的景象,令人感到窒息。预留绿化用地不仅可以美化城市,同时可抑制城市的盲目扩张。二要优化道路绿带设计。道路绿化应进行道路两侧绿化、道路分割绿带、步行道路的绿化休息空间等分层设计。在保证道路畅通性的前提下达到绿化率最大化设计。三要保护景观绿地,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四要注重居住区或居住组团的绿化设计,它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要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的开发,比如第五立面的利用(屋顶花园)。
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综合化。上述措施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于土地的利用之上,其中土地如何利用尤为关键。为避免形成国外“无边的城市”浪费大量土地的现象,我国要重视集约型、综合型土地发展促进紧缩型城市的形成。实际上,土地的综合化利用也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发展。在保证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结语
总之,现今国内城市布局已存在很大问题,改善国内城市空间布局最终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上四点措施,弱化大城市中心的辐射功能十分重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强调分区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形成均衡的发展,从而可以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特大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与国际城市接轨的居民生活品质。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HB12SH035)
【注释】
①②③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200~240页。
④⑤[美]奥利弗·吉勒姆:《无边的城市—论城市蔓延》,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98~200页。
⑥常远:“浅析北京城市区域功能与空间布局调整”,《山西建筑》,2006年11月,第18~19期。
⑦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07年,第21~30页。
⑧骆悰:“转型背景下上海城市规划空间发展研究与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第1期,第40~43页。
⑨赵复才:“关于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华建设》,2011年第2期,第74~77页。
⑩李纪宏,王建宙:“对新时期北京市新城发展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工程咨询》,2010年第12期,第17~19页。
闫常鑫:“紧凑城市与城市交通布局”,《山西建筑》, 2008 年第20期,第63~64页。
王缉宪:“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的方法与实践”,《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第5~9页。
责编/边文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