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空间布局 均衡 可持续 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的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处于二战后的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的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的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的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的作用。第三代为独立的卫星城,有自己的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的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的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的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的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高密度城市理论,明日的城市—新城市规划运动—紧凑型城市。⑤二战之前,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理论主张改造城市,分散中心聚集区,调整城市内部密度分布。他认为新的城市可以容纳新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城市规划运动,主张建立一个紧凑的、适宜步行的、由公共交通连接起来的大型开放空间的社区。90年代,政府开始提倡“紧凑型城市”的概念。紧凑型城市是指高密度、混合使用的城市。在现有城市土地上进行集约化发展,包括重新使用灰色中心区域和工业用地,重新开发靠近交通节点和交通设施的高密度地区。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布局   现状   趋势   城市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