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老子之智慧与曼德拉精神(2)

老子之智慧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意是不论恩怨是非之大小多少,不如“报怨以德”。流行的类似说法是“以德报怨”。《论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和老子是否一个对,一个错呢?不应该这样理解。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孔子的“以直报怨”是从个人层面上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个体行为的道德原则。在这个层面上讲,儒家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基本的,正确的。而老子关照的是宇宙的生成、道的运行、天下的秩序,是圣人行为的原则,要实现的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和谐秩序,此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深意。这种以天下和社群整体为关照的圣人不能像普通人对普通人那样“以直报怨”,而必须“报怨以德”,即是说,圣人要超越于普通人之上,实行更高的行为原则,有更高更根本的关切,不能采取一般人的道德标准。这正像曼德拉放弃了心中个人的恩怨以及种族的仇恨,而以民族和解、国家安定为更高目标。以此为目标、为追求,却采取常人的以直报怨的原则就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如果看不到曼德拉之行为与老子之理论的更高目标,仅从个人之“宽容”和“以德报怨”的角度来评价他们,那就无法充分理解他们之精神的普遍意义和伟大之处。

老子思想的超越精神也表现在“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也”(《道德经》北大汉简本)。这里再次说明老子所言圣人在境界上不同于普通百姓。他没有自己个人私意,而完全以百姓意愿为意愿。简单地说,圣人不在百姓中作道德判断,不划人格界限,这样才有资格作天下的圣人,而不是某些百姓的代表。以现代社会为喻,政治家不能只代表投票支持自己的百姓,而不代表投反对票的百姓。同样,曼德拉不能只代表黑人,不代表其他人种的公民;不能只代表曾经受种族主义歧视的人民,不代表曾经推行和执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人民。如果曼德拉那样做,他当总统的第一天就是南非国家分裂、动乱、甚至内战的开始。

老子之不辨善与不善绝非糊涂或不负责任,而是要实现圣人更高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德经》郭店竹简本)。这里圣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圣人之为与通常之为的对照相当明确。圣人只能采取“辅”的方式,而辅的对象是“万物”,是为万物提供自然而然地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对照曼德拉之行为,就是辅一切南非人民,而不分肤色人种及其在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地位和表现。这好像是不分是非,好像对黑人受压迫者不公,放过了种族隔离主义者的罪行。而实际上,如果严酷惩办种族隔离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只会加剧仇恨和国家内斗,结果是让黑人的种族主义代替白人的种族主义,造成新的种族冲突,完全谈不上正义和平等,更没有国家的安定和团结。一般人要区别善与不善,但圣人,即理想的社会治理者则应该广泛地“辅”一切百姓的正常生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曼德拉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