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因为是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本书并不好写,里面有很多难点,比如斯大林主持苏联工作的这段怎么评价,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30年,等等。我反复思考,与团队的各位专家也多次沟通,大家取得共识,觉得要编好这个教材,就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个是历史性与理论性的关系。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带有思想史、理论史的特点,所以它既是一个历史性学科,又是一个理论性学科,必须是这两个的有机结合。能否把握好这个关系,是检验这本书成败的一个关键。第二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跟工人运动实践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离开了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生命力。所以这个关系要处理好,既不能把它写成一部工人运动史,又不能把它写成一个完全脱离工人运动的单纯理论的发展史。第三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各国国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定要把它跟不同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在德国形成的,德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后来传播到了俄国,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后来又传到了中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就很重要。第四个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重点还是要放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上,它的起始、发展到现在的最新成果,要把这条线理清楚。这里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马列跟中国的关系,另一个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两个难点解决好了,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正确认识。
记 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更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任何重要的理论成果、思想成果,都是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起步的,也都是在深入研究问题和科学回答问题中形成的。“马工程”一直以问题为导向。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是仍然要以问题为导向?您认为当前需要研究哪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邢贲思:问得好!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这也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马工程10年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工程并不能“停工”、“结项”,它需要继续实施下去。除了要把高校的教材建立起来,继续搞好,还要针对当前形势,研究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