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贲思:1962年我在《红旗》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论集体研究和个人研究》,主要是讲研究工作的特点。我认为,研究工作当然主要靠个人去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总结。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对于一些重大题目、重大课题的研究,有时候个人的力量不一定能够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我也参与了“哲学卷”的编写,光这一卷就动员了300多位哲学界的知名专家。整个《中国大百科全书》有72个领域,72个大的方面,你们算算动员了多少专家?文化领域也是一样,要攻克一些重大项目,还是要靠集体的力量。
从“马工程”的10年来看,我认为工程就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很有力抓手,因为通过工程这种形式,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去研究,就容易出有分量的东西。过去社科规划也搞过,什么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但只管规划不行,还要通过一些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真正利用起来。所以我说工程是一个创新。我觉得叫“工程”很形象,我把它比喻成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三峡工程”,是一个战略性的、骨干性的、关键性的工程。当然,在集体研究、集体项目当中,个人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集体项目同样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我们“马工程”的每一本教材都是集体创作,但是每一位首席专家也好,主要成员也好,都在编写重点教材过程当中,发挥了他们个人的聪明才智。
记 者:我们了解到,您在“马工程”有两个身份,一是咨询委员会委员,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首席专家。记得去年我们约您写稿时,您患白内障,那时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定稿阶段,您忙得连去医院做手术的时间都没有。最近眼睛好些了吗?您能不能谈谈编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情况和体会?
邢贲思:手术一直没做,总是有事,我也不愿意去医院。眼睛好些了,但看书时间一长就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我在担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后,学校委托我的一项任务。这个教材的编写团队是由清华、人大、北大、南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2009年启动,花了4年多的工夫完成,现在已正式出版,42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