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崛起能持续吗(3)

核心提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共产党的经济改革政策最初提倡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结合,并且使国有企业起支配作用。几年之后一些群体开始批判这一政策并转而要求自由市场经济和全部企业的私人所有制。正是后者所占的统治地位在1990—1991年迅速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和苏联国家的解体 ◆中国只有保持和改进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市场和计划的混合模式,其为达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变动才是可能的。而向自由市场模式的转变则会阻止这些必须的变化

高增长的路径依赖

鉴于中国消费贷款发展的低水平,中国可以继续高增长的唯一方式是通过除了国内消费需求以外的其他方面的高速增长

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产生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了严重问题。一个大国不能无限地依赖出口以及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的路径,而国内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在1978年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1978—1988年,家庭消费每年增长10.6%,比这一时期每年10.1%的GDP增速还要快。然而,1991—2001年,家庭消费增长率低于GDP增速,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到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与投资一起,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但与此同时2001—2007年间,家庭消费的增长只有GDP增长的2/3。在2007年经济危机前夕,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已经增长到GDP的38.4%,这一份额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是非常高的,同时,家庭消费已经降至GDP的36%。

在2008到2009年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因为国家增加的投资支出取代了由于危机导致的出口下滑,中国可以很快地从危机中恢复。随着2009年出口下降为GDP的26.7%,投资增加到GDP的46%,这就使得中国的高速增长得以持续。它也有助于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城市地铁系统以及国家高速铁路网,这些项目都可以在未来数年内产生许多好处。然而,这样如此高的投资比例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会导致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因而必须寻找另一种替代方法来带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分析家们经常引用经济增长中的不平等,即社会中的富人与其他居民的差距作为中国发展中所面对的关键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和中国转向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的常用指标,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这一数字还相对较低,仅在0.3以下,到了90年代基尼系数开始上升,2012年则达到0.474,这意味着一个相当大的不平等程度,并且几乎与2012年美国非常不平等的0.477相当。随着收入从中低收入阶层转向高收入阶层,中国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于GDP而言一定会下降。虽然富人消费更多,但是富人的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份额低于中低阶层的消费支出所占收入的份额。

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不平等逐步加剧,鉴于中国消费贷款发展的低水平,中国可以继续高增长的唯一方式是通过除了国内消费需求以外的其他方面的高速增长。转向投资拉动增长,以及后来转向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是中国不断扩大的不平等的结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硕]
标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