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劝告”的中国式转型
历史表明,一个低收入国家只有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政府指导下经济才能得到高速发展
中国的转型战略与俄罗斯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转型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是渐进的。大型企业的改革直到上世纪90年代方才开始,国家调节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并控制了一些关键的市场关系。重要的工业以及主要的银行仍在国家手中。这种转型战略带来的不是长期的转型萧条,而是35年的经济增长。这一结果不是偶然事件,历史表明,一个低收入国家只有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政府指导下经济才能得到高速发展。
银行系统必须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提供贷款,而这些部门可能不是今天最能赢利的部门。这要求银行系统考虑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当前利润为标准来运营。同时,资本的流动必须受到调节,这样它们才会在不引起经济以及汇率不稳定的同时有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如果资本流动只决定于市场力量,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对于要求有大规模产出的关键产业的发展而言,国有企业可以作出重要的贡献。只有一个积极的国家才可以进行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而这是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1978年,一些西方建议者力图说服中国实行快速自由化、私有化以及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计划。当中国采取了不同的道路时,世界银行于是在1996年发布报告称中国的经济增长被夸大了。现在,那些自从1978年之后就坚持认为中国除非立即进行完全自由化与私有化否则就不可能高速发展的同一批分析家们又在告诫中国,如果中国的高速增长要维持,就必须立刻进行完全的自由化与私有化。那些对中国道路的判断直到今天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分析者的建议,当然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加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