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遵循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当时更多地强调集中和纪律,忽视发扬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是基础,“一把手”是关键,要处理好正副职关系,发扬集体领导,注意监督保证。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这是立党之识、存党之本,是确保党内生活正常化、规范化,永葆党的青春活力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党建 民主集中制 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建工作老生常谈的话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部署,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党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这样新的背景下,重提民主集中制建设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这是立党之识、存党之本。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个原则问题,是确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克服四风,确保党内生活正常化、规范化,永葆党的青春活力的问题,是党建工作永远值得深思的课题。
民主集中制形成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理论中没有“民主集中制”这一表述,但已使用“民主”、“集中”等词汇,为党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民主集中制”这一词汇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他们的理论已初步揭示了必须按照民主和集中的原则组织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关于“民主”的思想,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国际工人协会章程》等文献中,马恩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①从这一思想出发,他们强调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②。在强调“集中”和加强纪律要求方面,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成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③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既强调民主又重视集中的。
列宁在俄国党建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马恩理论,最后提出并深化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在布尔什维克创建之初,列宁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中制”的党。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一文中,他提出:“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④在强调“集中制”的同时,列宁也十分注意强调“民主”的原则,要求“真正在组织中实行民主制”⑤。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部队。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列宁明确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⑥由此可见,“集中制”和“民主制”这两个概念,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统一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次以独立名词出现并被写入党章。共产国际成立后,1920年列宁提出将“民主集中制”作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一个条件。由此,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都遵从一个共同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中共自建党之初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行动的指南。中共一大还没有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完整概念。关于“民主制”,一大《纲领》指出,“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即采用委员会制度。苏维埃制度来自苏俄,是一种直接民主制。会议指出,要想修改一大纲领,必须经过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同意才可修改。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民主要求。对于集中的要求,一大提出建立自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各级组织机构,同时强调党的纪律,要求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为了保障中央统一领导,《纲领》规定:“地方委员会必须服从中央委员会,包括财政权、出版权和政策权,自觉接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这些论述为二大的民主集中制做好了理论铺垫。
中共二大确认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通过了《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其中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这就意味着中共完全认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共二大通过的另一份重要文献《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党的组织原则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作出下级服从上级、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决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至此基本成形。
总体来说,建党初期的民主集中制更强调党的集中和纪律,比较忽视发扬党内民主。二大虽然明确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但在执行中还是过于强调纪律和集中。这与当时的国际国内斗争环境直接相关。中国共产党在加入第三国际那样艰苦的年代,中央明确提出,在当前的激烈战争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原则,实施严格的军事纪律,拥有广泛的权力,成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这种表述很显然强调了集中的重要性。由于受当时理论水平和斗争实践的局限,“一大”、“二大”还不可能对民主集中制有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对如何发扬民主的作用也明显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