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再生产的机制是什么
阶层再生产,究其实质仍然是地位获得的一个方面。影响地位获得的诸多研究显示,在转型时期,代际之间的阶层流动仍以继承性为主,虽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国际视野看社会流动,发达国家不一定保持相同的职业流动率,但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流动都无一例外地受继承性逻辑的影响,代际传递模式存在一致性,这就是著名的FJH假设。所以,家庭背景对子代的影响在任何工业化社会都是非常明显的,其影响程度几乎都是一致的。
具体到我国,“二代”现象作为当前阶层再生产的一种表现,其背后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哪些因素对阶层再生产起作用?它们的作用大小是否因为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在转型过程当中,是什么促进人们获得利益和资源?这其中的机制是什么?李路路分析了社会再生产的相关问题,在此我们梳理他的研究成果。
首先,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所谓阶层相对关系模式,指的是不同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流动的相对机会分布。它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无论市场改革之前还是之后,继承关系在阶层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市场改革并没有改变这种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本身随着市场改革被再生产出来③。阶层再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学界得到了很多共识,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分别作为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共同影响着子代的地位获得。优势阶层的子代们凭借着父代拥有的家庭背景,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他们都可以获得比普通阶层更好的资源,从而保持与父代同等的阶层地位,或者进入更高的阶层地位,这是继承性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这种继承性的代际流动方式本身也被不断地再生产。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优势阶层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代际相传,他们的子代总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优势阶层,这一继承性的社会流动模式本身并没有由于市场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
其次,资源的传递过程由间接再生产变为直接再生产。这里的关键要素是家庭背景对教育资源获得的影响问题。市场转型前,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分布和获得存在很强的干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不收取学费,从而保证普通阶层的子代也能够获得相当程度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平。当时,家庭背景对于教育资源获得的影响总的说是间接的:优势阶层为子代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子代获取知识、增加见识、开启智慧、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其过程不受国家政策和行政权力的影响④。
市场转型后,家庭背景对于子代教育资源获得的这些间接影响保持着,但是同时增加和加强了直接影响:优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有价资源,优势阶层的家庭通过异地移民、亲友借宿、聘请家教、高额付费、权力影响等方式,为子代获得较好和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较早出国留学,创造了条件,使“富二代”“官二代”的教育机会大大有别于普通阶层的子代,其他类型的资源也会遵循相同的逻辑被直接再生产着。所以,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干预之后,家庭背景起着越来越直接的作用,通过影响包括教育在内的资源获得,使得优势阶层的子代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资源,而普通阶层则越来越难以获得更好的资源。
再次,维护资源代际传递的机制就是阶层再生产的机制。优势阶层试图维持自身的身份地位,并不仅仅是将身份地位传递下去,而且是将自身的资源传递给子代。资源占有在父代身上就已经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不平等了,只要他们在资源占有上存在不平等,这个社会就形成了某种阶层结构。这些资源可能包括财富、权力、机会,维护、扩大和传递自身占据的资源成为阶层再生产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优势阶层将自身资源传递给子代。阶层再生产的对象,与其说是身份和地位,不如说是资源本身。由于资源的传递使得资源在不同阶层积累,社会位置的差异就是不同阶层占有资源数量或种类的差异。优势阶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能占有优势资源,传递这些资源的过程形成了阶层再生产;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再生产,加剧了资源在某些人手中的集中,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资源在优势阶层内部的传递,保证了优势阶层能够获得较好的资源,同时使得普通阶层的子代往往难以获得优势阶层所占有的资源。控制资源成了控制阶层位置的一个关键因素。成为社会上层的人能够控制资源,而他们又希望将资源传递下去,他们的子代又成为了控制资源的人,资源依然集中在社会上层。非优势阶层的子代想要进入上层非常困难;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他们难以获得优势阶层所拥有的资源。优势阶层掌握、维持、传递资源的过程,与普通阶层试图获取这些资源的困难,共同构成了阶层再生产的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