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将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枢纽
示范区要建成内陆沿边开放示范区、沿边体制改革创新区,成为带动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新引擎和西南开放的新高地,郑新立认为,必须要构建国际区域合作型产业体系,构建滇西沿边开放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跟上海自贸区等其他贸易区有什么区别?
郑新立:示范区力争建成内陆沿边开放示范区、沿边体制改革创新区、西南边境经济新增长极、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成为带动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新引擎和西南开放的新高地,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枢纽和滇西中心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示范区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郑新立:一是建设中印缅孟国际大通道。依托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与印度雷多、因帕尔以及孟加拉达卡、吉大港连接。加快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拓展机场、港口、口岸功能。形成高速化、网络化,便捷、高效、安全的国际大通道。
二是构建国际区域合作型产业体系。首先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与国际合作。其次是重点建设清洁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出口加工、矿产资源加工、轻纺工业五大产业基地,构建“研发设计、协作配套、总装集成、商务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第三是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品牌化战略、集聚化战略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滇西地区金融中心和国际健康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中心。
三是构建滇西沿边开放体系。首先是在保山的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上,设立腾冲自由贸易园区,成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先行先试实验区。其次是培育国际商品交易市场,翡翠、黄龙玉、玛瑙等珠宝交易、期货市场,矿产资源商品交易、期货市场。第三是搭建境外投资平台、招商引资平台、投融资平台。第四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国际医疗合作、国际缉毒禁毒合作。
示范区应纳入国家建设规划
无论自贸区还是示范区,都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郑新立建议,未来可将示范区纳入国家建设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负责相关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创新贸易投资体制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中国经济周刊》:建立示范区就需要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机制、体制的创新,您对设立示范区有什么样的政策建议?
郑新立:首先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引导。建立中印缅孟高层定期协商机制,每年举办“中印缅孟经贸合作论坛(博览会)”等交流活动;将示范区纳入国家建设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负责相关协调工作;设立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其次是要创新贸易投资体制机制。在腾冲自由贸易园区对所有进出口货物实行零关税政策。针对货物贸易的关税、非关税、检验检疫、争端解决等问题,构建平等高效的协调机制。对各类投资均实施国民待遇,降低外资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外资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化创意、科研等领域以独资方式设立机构。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探索金融改革开放,加快人民币在贸易投资结算、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允许示范区与印缅孟实行72小时免签证。
第三是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利用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银行贷款加快大通道建设。中央、省级财政增加对示范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目录,对新办企业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区内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收入5年内免征所得税。将示范区物流企业纳入国家物流企业税收优惠试点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