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下的危机管理(2)

当然,高质量的实际具体工作,是政务沟通最重要的支撑。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是建立政府公众互信最重要的基石。这才是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的舆论环境下,政府和社会沟通、应对问题时须采取的态度。

尤其在出现负面事件时,任何推诿或硬做官样文章,都可能成为阻碍信息分享的“痛”。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如果有道理,就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如果有过错,也要敞开来讲明白,自己接受深刻教训,公众也会宽容谅解。怕就怕与公众“躲猫猫”,甚至硬着头皮顶住。政务沟通有责任满足社会的知情权、实现公共信息的有效分享、拉近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对于语言沟通来讲,“准确”是第一位的,后面才有表达流畅、形态优雅、语言幽默等。有了“准确”这个 1,紧跟其后的“风采”、“风度”、“幽默”这些0才有意义,才能加分。

信息社会更需品牌信息源

信息如果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顺畅流动,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了“信任契约”。如果党政干部坚守信约,就能够培育干群信任,形成强大合力,抗御各种风险

凡是到过美国华盛顿的人,在华盛顿广场都会看到一座塑像。一个穿着平民服装的市民,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什么。如果你问起这座塑像的含义,一定会有人给你解释:他正在聆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形势随之发生巨变,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为了争取国人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在他就职后的第8天,也就是银行将重新开业的前夜,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希望这次讲话可以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交谈。就这样,罗斯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和平易质朴的语句,对人们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引导。所谈内容还包括过去几天政府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当晚,听众达6000多万。“炉边谈话”所传递的亲和、坦诚和负责的态度,使美国政府得到了其国内民众前所未有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把不久前还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出来的通货重新存入银行。只过了短短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 3亿元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万家银行(占其全国总数的3/4)恢复营业,交易所又响起了锣声。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何会成为危机沟通的典型案例,并在互联网时代仍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因为,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往往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和比事件本身更可怕的新危机在积蓄。那就是,由于政府与百姓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和沟通所产生的谣言、恐慌和信任危机。它对社会的危害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除此之外,通过 “炉边谈话”,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其一,政务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国家秘密的范围是有限的。即便是战争状态这样的政府行为,也同样可以适度公开和透明。在政务沟通中,公开应是常态,保密则是例外。

其二,“主权在民”是一种无声的信仰和有形的制度。它事关公共利益和公权力能否在阳光下运作,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尊重。政府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赢得人心、战胜危机的前提条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