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状况的总体分析
从前面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四个主要方面的深刻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在总体上已经从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结构。当然,我们现在构建起来的新的社会结构还是初步的,还不全面,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在就业结构中,中国虽然在1997年非农从业者占劳动力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但非农从业者中有8000多万进城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至今的身份还是农民,同有非农户籍的职工相比,有些进城的农民工,有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合理不应有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统一的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
其次,在城乡结构中,直到2007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44.9%。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使许多人不能充分就业,也影响了人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使扩大内需的决策难以实现,只能滞留在农村,使农民在农村越积越多,这也是当今中国“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了的重要原因。2007年,我国的GDP结构,一产占11.3%,而在当年的就业结构中一产的劳力占40.8%(有29.5个百分点的结构差),在城乡结构中,农村常住人口为55.1%(有43.8个百分点的结构差),这也就是55.1%的人去分配11.3%的财富,这也是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却难以普遍富裕起来的一个结构性原因。所以,调整城乡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其三,在社会阶层结构中,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这个阶层结构还不是工业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的阶层结构形态。该减少的还没有减少到位,农民的基数还太大,农业劳动者至今还占劳动力的40%以上,这个比例还应该大量缩小。该增大的社会阶层还没有大起来,这是指社会中间阶层至今才有23%,应该进一步增大。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合理,趋于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同已有的经济结构还不相适应,由于各种原因,社会结构还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经济结构,但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化社会初期阶段。这两个最重要的结构不相适应,不相协调,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是当今中国发生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近五年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决议,明确指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由此采取了一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几年来,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最近,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就是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要互相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调整要加快进行。现在,在这方面,中国上下已形成共识,方向和任务已经明确,未来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动,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将继续变动,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