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95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1950年代中期通过城乡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形成了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也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阶级分化了,工人阶级变化了,并产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一个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还正在发展之中。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工人阶级队伍空前壮大。1978年,中国二三产业的职工共有11835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9.5%;2007年,二三产业的职工共为45546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59.2%。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数都扩大了。29年间,工人阶层的总数增加了371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2.5万人;其中有约60%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现在有45546万从事二三产业的职工,这是当今世界一支最大的工人阶级的队伍,所有发达国家的工人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第二,新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1981年在中国的广东省和安徽省产生了最早的几个私营企业主。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主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07年,全国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有551.3万户,投资人也就是私营企业主有1396.5万人,注册资金97873亿元,雇工5856.6万人,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1956年公私合营时的私营工商业者只有60万人)。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以来,私营企业主每年增加约80万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还将继续发展。这是个应运而生的社会阶层。
据中国私(民)营经济研究会长期追踪调查,这个私营企业主阶层有一下几个特点:其一,这个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产生的,他们同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改造消失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血缘继承的关系,他们是从农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复转军人、归国人员中,通过自身创业、转化涌现出来的。其二,这些私营企业主绝大多数在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他们都认为是改革开放成就了自己,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们创业和成功的机会。其三,据私营经济研究会多次抽样调查证实,私营企业主中约有30%左右是共产党员,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主是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或是国营中小企业的厂长经理,他们原来就是共产党员。也有一小部分私营企业主是当了老板后加入共产党的。1990年代以来,有近百名私营企业主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约有五万多私营企业主在县以上各级人大或政协中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四,2001年以后,党和政府把私营企业主阶层宣布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此,至今还有争议。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这个新社会阶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确定这个阶层的性质、地位、功能,发挥他们在建设中的作用,是需要研究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社会中间阶层正在逐渐成长。从国际的历史经验看,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形态,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即拥有社会资源很多、社会地位很高的阶层和拥有社会资源很少、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的规模都很小,而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足以过上小康生活乃至更高水平生活的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个以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中的专业大户、自我雇佣者和中小企业主为主的社会中间阶层已经产生,并正在逐渐成长。据我们课题组测算,1999年,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约占全国就业劳动者总数的15%左右,这些年来,发展得很快,平均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2007年约为23%左右。社会中间阶层在政治上是一支社会稳定的力量;在经济上是重要的大众消费力量;在文化上是时代的引领力量。这个阶层的成长和壮大,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