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2013,超越六大困惑的深层智慧(3)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答问

现在学校教育一个重要问题是重知识而轻德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讲了教育中的两个阶段:八岁到十五岁的小学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学理探究、社会关怀。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怎么学习到怎么实践的过程都提到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私塾、书院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有蓬勃的发展。如果能够真正地将传统书院的理念、宗旨和方法继承与发扬起来,对改变今天教育的面貌是有积极意义的。

书院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今天的教育非常需要的。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只是在课堂上才见面。教育变成了学生出钱买知识,教授收钱卖知识。传统书院里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做到如此?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游南镇的故事。众弟子跟着王阳明在南镇游玩看到了花,弟子就问“花在心中还是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回答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这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

四、亲情与养老: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

问:我们现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城市化发展,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越来越少,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还有很多老人住养老院,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楼宇烈:养老院可以建,但最好是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这是社会的责任;有家庭的老人,最好不要去养老院。现在有很多子女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一些父母自己也愿意去养老院,不愿意跟子女在一起,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中国的老话就讲养儿防老。应该提倡有子女的老人,尽量由子女来养,这是维系亲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能抛掉这个传统。

中国人的生命观念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生命观认为,人是一个个个体,只能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父母很少跟成年儿女住在一起。然而,中国人特别强调家庭、亲情,有家庭的老人还是应该呆在家庭里面。人呆在养老院,他今天看到这个走了,明天看到那个走了,心情能好吗?在家里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心情当然好了,看到自己后继有人,死了也甘心。我觉得有个补救的办法是,养老院最好跟孤儿所在一起,让老人每天都能跟儿童在一起,情感上互相慰藉,护理也更方便。

总的来讲,发展养老院不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而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的,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鼓励子女来养老,让老人享天伦之乐。现在很多节日没有气氛,就是因为家庭被解构了,如果更亲情化一点,就不一样了。

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文革”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亲人之间互相批斗。现在社会缺乏安全感,最大的问题是亲情没有安全感。本来家庭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过去的人在外,再受苦受难,回家就暖洋洋的。现在不仅是衣食住行不安全,还有婚姻的不安全、家庭的不安全,而亲情的不安全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回到家都没有温暖,那就麻烦了。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深层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