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破解现代社会“互不信”等精神问题
问:2013年,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让公众陷入“扶还是不扶”的纠结。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似乎在滑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楼宇烈:在现代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下,似乎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可以经济利益来衡量,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却失落了人文精神。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等价交换、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作为一切价值观的核心。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不是在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于等价交换的原则。有些东西的文化价值跟商品价值不完全吻合,而且有些文化内涵,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商品。道德,是不能用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处理的。不应该想能获得多少权利,就承担多少义务和责任。道德的原则应该是不计功利,正如董仲舒所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里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义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但社会需要给这些正义明道的人相应的权利与奖励。如果社会对正义明道的人置之不理,而让歪门邪道的人获得好处,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尽管存在社会不公,正义明道的人得不到物质奖励,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义明道,这才是人文价值的要求。最可怕的就是现在我们把经济上等价交换的原则替代一切,大部分人都是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应该的,但更高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自觉,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这是人文追求的价值。这远远超过了等价交换,这样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我希望更多的人明白人文的价值,而不是以经济上等价交换、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代替一切、以物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三、教育之本:“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
问:2013年中考高考改革牵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让人诟病较多,有人说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人说中国教育摧残孩子的天性。您怎么看?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
楼宇烈:我们现在确实存在扼杀人才的现象,这就涉及到教育理念的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采用了大工厂批量生产、模块生产、标准生产的办法,用标准化来批量生产,没有多少个性化的东西。而不纳入学校教育体制里面的,我们又根本不承认,比如民间的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这就扼杀了很多创造性。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总是在评比,关注我们在世界排名第几,在国内排名第几,在市内排名第几,在区内排名第几,把本来应该是整体的教育变成条块分割、数量化。用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人的智能的根本动力不是来源于他的大脑,而是来源于他的心灵。现在的少儿教育都集中在智商的开发,用所有的办法去开发少儿的智商,这样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儿童。少儿教育,第一应该是培养他的情商,让他能够懂得去爱人,也感受到被别人爱,然后要自爱,情商的开发一定要涉及到自爱、爱人、被人爱这三方面。具备了这些,他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对于学习也会有无穷的动力。第二是要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做人要有做人的规范,家里要有家里的规范,社会有社会的规范。如果这些规范都不懂,就无法跟人交往,无法与人很好地相处,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第三要强调兴趣的拓展,现在我们让人的兴趣集中在专业,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我们让孩子去跳舞、学琴、学武术,都是为了以后升学的时候有加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儿童拓展兴趣的主动性。强迫孩子去学这些,有时甚至会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如果不给他一个广泛的兴趣,逼着他钻某个领域,那能够成才的机会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