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
一方面,这位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在耄耋之年还奋战在理论第一线,不辞劳苦亲赴企业、城镇做一线调查,力求让自己的理论研究精益求精,为自己的理论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厉以宁感性、浪漫,在诗词创作方面笔耕不辍。为纪念自己与爱人何玉春50年金婚,他于2008年5月出版了两卷本《厉以宁诗词选集》,收录自己从1947年到2008年61年间所撰写的666首诗词。
“诗是沉思词是情”,厉以宁这样表述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亲人、对国家浓厚的情怀。经济学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严谨逻辑乃至冷峻。而作为文学的诗歌需要的更多是情感和激情。厉以宁的诗词不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透过他的诗词,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厉以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冉永平读到厉以宁的诗集很是感慨,在近期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发了一篇专文,以示其赞叹与崇敬之心——“作为纪念金婚的诗集,其中更多的是作者写给其夫人的情诗。情诗贵在情真,否则就显得矫情。‘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首《16字令》是作者寄给夫人何玉春的信,全词无一情字,但爱侣间相思之情跃然纸上。作于1959年的《七绝·河北农村所见》中‘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体现了作者对‘大跃进’时代的关注和忧思。‘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这首诗是作者48岁生日所作,充满着作者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前途和命运的乐观和信心。‘厉以宁的情诗,像一壶醇厚的老酒,看似清淡平常,喝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经济学家,厉以宁享誉盛名。不过,他的诗才被这盛名时有遮掩,普通大众了解的并不多。厉以宁从小就喜爱阅读和创作古典诗词,六十余年坚持不懈。诗词写作占据了厉以宁不少宝贵时光,我们坚信,正是诗歌陶冶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得以保持敏捷的思维并陪伴他度过曾经极其艰难的环境,乐观开朗地接纳生活中的每一缕阳光。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厉以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48.00元
《厉以宁诗词选集》,厉以宁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56.00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再版),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9月,17.5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英文版),厉以宁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1月,66.00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汉英对照版),厉以宁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1月,6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