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厉以宁:改革斗士与诗人情怀

一个改革理论的先行探索者、推广者,需要壮志豪情和铮铮铁骨;一个诗词作者,需要诗情画意和侠骨柔情。厉以宁先生把二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堪称个人生涯的“混合所有制”。

“梦里过荒丘,寒意飕飕,醒来小院却温柔。不是阶前花未谢,心正无忧。人世似江流,好景悠悠,此行何必再寻舟。遥望波涛东逝去,方到中游。”

以上诗作是厉以宁在77岁生日时写就,反映出一个人的一段心路历程,也能映照出当下中国的改革历程。图书视角看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作为经济学者的厉以宁的学术思想及理论体系,而《厉以宁诗词选集》则让我们看到了厉以宁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厉股份”与“双重转型”

厉以宁是理论家、斗士。2013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公布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厉以宁获终身成就奖。央视的评语是:从“厉股份”、到“厉土地”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各种称谓中,“厉股份”的名声最响,也最深入人心,但却是理论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历经殊“死”搏斗后,得来的公众声誉。

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厉以宁提出在中国要积极引进企业股份制度,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极端者认为该理论意在搞私有化。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宣传股份制,强调股份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厉以宁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和国企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股份制改革虽然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不断深化和完善,但依旧问题重重,根源在于产权改革没有系统推进。只有产权改革进行得彻底,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迎刃而解。

其实,股份制改革只是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的一环。

1990年8月出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被厉以宁视为“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厉以宁全新专著,2013年11月隆重登场,是另一部重磅作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与《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脉相承,二者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双重转型,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哪一阶段。在厉以宁看来,从197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处于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中,厉以宁厘清了两类经济非均衡状态。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存在,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都存在,但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是标准意义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类经济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存在,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都存在,但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存在的经济非均衡属于第一类,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非均衡则是第二类。

由于产权界定和产权明晰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比如说,好几亿农民还没有确定产权,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厉以宁认为,“中国目前仍属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产权改革仍应继续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之路需要分两步走,“首先是通过产权改革使中国由第二类经济非均衡转为第一类经济非均衡;第二步主要是通过市场完善化措施,使中国由第一类经济非均衡逐步向经济均衡状态靠拢”。

“厉股份”、“厉土地”、“非均衡理论”等名词或理论的由来及思想精髓,在厉以宁的两部代表作中皆有体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对《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其中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思考及新阐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厉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