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冯叔瑜:温柔的爆破专家(3)

无欲则心安

多年来,冯叔瑜一心扑在中国爆破技术的发展上,勤勤恳恳,与人为善,“不想当官,不想发财,也不想得罪人。”

同事眼中的他,从不与人争名利,做任何事都不以一己私欲为出发点,对别人无所求,却总是热心帮助别人。在工作中若遇到有不同意见,他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从不固执坚持。

学生眼中的他,随和友善,容易亲近,不会板起面孔教训人,通常是鼓励式教育,在与学生观点不同时总是说“我认为是这样,你们再仔细想想”。他的学生张志毅回忆起,一次,由于“轻敌”,他负责主持一个小楼爆破失败了,冯叔瑜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安慰他,替他承担责任。

不过,冯叔瑜也有自己的原则。他打心眼里不喜欢为人不正派的人。若遇到有人弄虚作假,他会挺身而出,有时还会“和他斗一斗”。“反右”期间,他随三峡爆破组到长江流域考察,看到沿途大炼钢铁,回京后当众评论称“不值得”。后来看到《人民日报》报道“亩产十三万斤水稻”,他又直言“不可能”。由此,他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被撤去工会主席和研究室副主任的职务。

“做人要正派”,始终是冯叔瑜培养学生时最看重的品格。他的许多学生如今都已成长为中国新一代爆破领域的骨干人才。在治学方面,冯叔瑜除了强调“基础要牢固”、“要有创新意识”外,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程技术人员,他还格外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说:“我们是工科,不是理科,不管用什么办法,要解决问题,要简单化。谈了一大堆,拍不了板,不是好专家。”

“到现场去”,是冯叔瑜常挂在嘴边的话。40余年里,冯叔瑜每年有一大半时间奔波在祖国各地。崇山峻岭、戈壁荒滩、黄土高原、中原大地、东南沿海、南海诸岛……中国几乎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有影响的重大爆破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介绍说,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爆破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爆破技术在大量工程项目中的大规模应用,再加以不断研究总结,中国的整体爆破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自己的优势。

直到80岁以前,冯叔瑜仍然奔走在工程一线。多年来,无论去哪里工作,他都不要人陪同,尽可能地“帮忙不添乱”。如今,他在家中安享晚年,笑称自己是“失业”人群,同时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日做家务,照顾家人。他说,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有两件: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来得及报答和赡养辛苦操劳多年的母亲;二是多年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

回顾走过的路,从四川偏僻山区温饱都成问题的贫寒子弟,到中国首屈一指的工程爆破专家,冯叔瑜说,自己虽然捱过不少苦日子,但总的来说很幸运。他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人活一辈子,不要太多欲望。欲望太多太高,不现实,也使自己不愉快。没有太高的要求,有能力就尽量帮助别人,活得比较轻松,心里很踏实。”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菡]
标签: 爆破   冯叔瑜   专家   学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