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陈明哲:管理的本质是要抓住人的本性

作者:陈明哲 赵博/采

回首30年学术生涯,陈明哲坦言,“动态竞争”特别强调“行动-回应”的竞争本质,因为环境变化是常态的,企业需要积极的采取行动并做适当的回应,从挑战中发掘机会。而“文化双融”理论,主张跳出东方与西方、国际与本土、盈利与非盈利等看似非此即彼的概念,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中的有益部分,扬弃不足,从而实现管理的“双融”。

近日,第八届中国管理学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能容纳千人的文治堂座无虚席,连后排走廊都站着听众。整个大厅灯火辉煌,聚光灯聚焦在主席台讲坛上,讲坛后却空无一人。国际管理学会主席、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陈明哲是当日的大会报告发言者,但他却并不愿意局限在三尺讲坛上,而更习惯穿梭在大厅的走廊中,他边走边讲,不时提问,然后将话筒递到听众嘴边,俨然像是现场采访。“现在我已经不会教书了,而是希望用一种交谈的方式与大家互动。”陈明哲说,希望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来启发思维。在这场题为《文化双融:一个海外学者的反思》的报告中,他似乎一直在提问。会议结束后,有人统计,他共问了60个问题,平均两分钟一个。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30年学术生涯中,陈明哲一直追寻融合东方与西方管理学思想的答案。1976年,陈明哲毕业于台北大学。1988年,他在马里兰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近年来,他也先后应邀赴国家会计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课,被誉为“全方位的整合型学者”。2012年,他被选为国际管理学会主席。

回首30年学术生涯,陈明哲坦言,自己在台东长大,家世普通、外无奥援,所有东西都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理论,就只能自己找理论”。正因如此,他开创了国际管理学界的“动态竞争”理论,这是过去20年从战略管理领域本身发展出来的三大理论之一,其中的“动态性”特别强调“行动-回应”的竞争本质,因为环境变化是常态的,企业需要积极的采取行动并做适当的回应,从挑战中发掘机会。根据“动态竞争”的本质,他又提出了“文化双融”理论,主张跳出东方与西方、国际与本土、盈利与非盈利等看似非此即彼的概念,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中的有益部分,扬弃不足,从而实现管理的“双融”。

动态竞争体现出中华文化中“人-我-合”的精神

文汇报:您是国际管理学界“动态竞争”理论发明人,能否介绍一下该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您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套理论的?

陈明哲:这套理论其实源于理论和实务的差距。之所以会想到这套理论,一开始是受到了麦克·波特“五力模型”的启发。所谓“五力模型”,乃是以产业为焦点,提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五种力量。更明确地说,就是企业可以根据顾客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市场进入的难易度、同业的竞争方式(如价格、品质等),以及产品的可替代性,来判断某一产品是否具有研发价值。据此,波特提出了企业可采用的三类竞争策略:差异化、低成本和集中。就当时看来,波特的分析模型的确有助于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

然而,当企业进入到某个产业时,波特的“五力模型”就难以见效了,它无法反映出供应链,甚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无法解释攻防交错的竞争状态,没能体现出竞争对手间“捉对厮杀”的动态性。因此,我认为这套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竞争,需要用一套更为务实的理论来解释企业与竞争者,甚至所有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相对关系。

我认为,管理学者应该教会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怎样操作,因此我把理论浓缩为简单的几句话:竞争就是:一个行动,引发了一个或一连串的回应;即使没有回应,也是一种回应。直到后来,我意识到:原来在诸子百家中就有这样的“对偶”概念,无论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是《论语》中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反过来思考彼此的关系与下一步行动。动态竞争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动态性”与“相对性”。其中的“动态性”强调“行动-回应”的竞争本质,因为环境变化是常态的,企业需要积极地采取行动并做适当的回应,从挑战中发掘机会。“相对性”则主张企业需要逐一审视我和每一个竞争对手的相对关系,不可一视同仁。

动态竞争体现出中华文化中“人-我-合”的精神,强调竞争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共赢,而非你死我活、你输我赢,赢者通吃。其中最佳的手段是师法儒家的“仁者无敌”,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的“不争之争”、“无为而无不为”,而非以暴易暴。

坦率说,之所以想到创出这套理论,与我本人的背景密不可分。我从小在台东长大,没有显赫家世,没有奥援,一直是个边缘人,没有资源,所有东西都需要自己想办法。没有理论,就只能自己找理论,这条路就需要“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需要你把所有知识拼凑整合起来。因此,我小时候的这一段背景,成了我最大的资源,帮助我从“没有”创造出“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管理的本质   人的本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