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裁判文书”公开,成为法治中国研究的亮点——
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11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官方微博,开设“中国裁判文书网”,将逐步实现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可以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学界普遍认为,这都是向司法公开迈出的步伐。
有学者认为,公正是司法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价值,“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需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有学者分析认为,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机关活动的真实、完整记录,公开裁判文书,以案释法、以案讲法,能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法律所保护及所禁止、所惩罚的行为,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有学者认为,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社会公正。深化司法公开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它让司法权力更好地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有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
也有学者认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公开仅是第一步,还要进一步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司法行政化问题,理顺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权、司法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健全权责统一、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2014年放假安排”引发专家、网友“吐槽”和“自嘲”——
法定节假日调休方案:“改来改去都是错”的尴尬
12月9日,“2014年放假安排”高居百度热词排行榜首,假日安排引发了专家、网友和社会公众的“吐槽”和“自嘲”。
有学者认为,此次法定假日调休方案充分考虑了公众实际感受,并请公众发表意见,充分体现了民意。但也有学者认为,休假安排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次假日方案固守总假时间不变,将除夕调来调去,从心理上让一些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有学者提出,长远看,满足国民休假权利,需要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两手抓”。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定节假日应根据情况通过立法程序调整,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带薪休假制度更有效落地。
有学者认为,在节假日安排这种关系到每个人的事情上,如何求得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是最难的问题。假日调整引出的争议,折射出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订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公众缺少有效参与平台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政策制订之前应尽量掌握公众诉求,达成共识,否则很难避开“改来改去都是错”的尴尬。所以,应保证各个群体都有表达诉求的机会,建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订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