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盘点2013年理论热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

“网络大谣”成为网络法治研究的新名词——

网络治理让网络清朗起来

9月,两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这是完善我国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步骤,是依法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重塑着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

有学者认为,网络作为舆论平台虽有利于反映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和疏解社会不满情绪,但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等乱象纷呈,也严重妨碍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学者提出,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领域必须正视的公害。尤其是网络大V,多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十分活跃并拥有众多粉丝。如果网络大V成了“网络大谣”,其危害可想而知。有学者认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立法,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让依法管网成为常态。只有依法治理网络乱象、抑制网络负能量,才能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热议——

唤起民族的文化符号记忆和文化心理认同

8月,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这一节目受到关注和热议。节目所考字词散见于《水经注》、《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等。

学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既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又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充分展示了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认为,该节目是用原创拯救危机的有效途径和可贵探索,与一些充满着争议的炒作节目不同,它让受众感受到的是汉字的美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国人近年对汉字传承的危机感。

有学者在分析国人内心深处潜存的文化认同危机后认为,用惯了电脑的现代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普遍蜕化,这个节目唤起了民族的文化符号记忆和文化心理认同。也有学者认为,英语学习、西方技术等对汉语学习的冲击,以及网络用语的流行,导致了汉语有种被戏谑化的现象,这在无形中消解着汉语的美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内在文化底蕴的渴望与日俱增。重新审视汉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