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一味地把乡村视为城市化廉价土地的供给者,作为眼前的“摇钱树”,而不把其视为生态环境的保育者,不皈依到应有的“生态树”,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历史有着太多的教训,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玛雅文明,这些历史上的文明古国,曾经都“在水一方”,水草丰美,农业发达,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让位给了城市,沃土让位给了沙漠,繁华让位给了萧条。好在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乡村对于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北京正鼓励农民冬天在农田里种上小麦,以保育生态。研究发现,北京冬天的气候调节,小麦起很大作用,是绿草等植物不能代替的。
当前,全社会都应警醒,乡村有着广袤无垠的土地,但那不仅仅只是廉价供给工业发展城市扩张的,它还承担着为全社会造福的生态保育功能。日本GDP每增加1%,用地2500公顷,而中国则需两万公顷,是日本的8倍,浪费之大,的确惊人。为何浪费?土地廉价是根本。
袁成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要求重视生态城镇化建设模式,走建设生态城镇之路。
今年秋冬,雾锁京城,笼罩中原,“霾”伏江南,北京成了雾都,中原成了雾原,江南水乡成了“雾”乡。这些污染祸起“萧墙”——房子建多了,刺激钢铁、水泥、塑料等行业加大生产,加上日益增多的汽车,各种污染源超标排放,生态环境已是不堪重负。
生态城镇化建设要求,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
具体来说,要不断强化生态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改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经济型”城镇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引导绿色食品的消费观念,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服务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改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促使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加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建设,确保生态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的产业应实现与本土结合,在浓郁乡村文化的底色中,融入现代理念
主持人:保有乡愁的城镇化,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城镇化要有个性,不能千篇一律。这是不是意味着城镇化的产业应该本土化?
刘奇: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文明内生性的物质基础,没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农村文明、农民文明都是一句空话。城镇化的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与本土结合。乡村是内需市场的提供者,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地。
乡村新兴产业亟待开发,比如乡村旅游产业。当前,随着现代城市病的加剧,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趋势日益强烈,乡村可以顺应这一消费心理,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借鉴意大利的“绿色假期”、法国的“农庄旅游”、美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农业部调查,全国13.5万家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共接待游客14.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1106亿元,利润335.2亿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接待游客1.1万人次,平均利润24.9万元,平均土地产值每公顷18万元,利润5.5万元,是农业用地产值的6.22倍,204万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5.4万元,是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利润回报率平均达19%。
乡村旅游应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个性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比如传统手工业,可以充分挖掘乡村流传下来的编织、剪纸等传统工艺,加以改造,在浓郁乡村文化的底色中,融入现代理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手工业。
袁成达:新型城镇建设不但在风格上要有魅力,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的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努力保持和发挥好自身个性化特色,实现城镇化建设和“乡愁”文化保护的组合效果,让城镇化的产业更符合本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乡村的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生态人文旅游项目,比如,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旅游产业项目。
新型城镇化,应通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引进现代新兴产业,着力创建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生养老乡村等新型产业乡村,丰富和促进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繁荣;同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养成尊重乡村风俗、爱护乡村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