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极目乡关何处是——新型城镇化“记得住乡愁”的现代观照(2)

当下中国,城镇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推进城镇化不是建立在一刀切地消灭村庄的基础上,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但在世博会上却开设了一个乡村馆,它告诉人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对故乡的两个“真好”的感叹:年轻时,终于离开家了,真好!到老年,终于又回到家乡了,真好!“乡愁”贯穿于人生这段从“离”到“归”的全过程,但如“归”后已找不到往日的记忆,“乡愁”将变成无尽的延续。

让中国人住得舒服一些,并不需要减少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土地,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土地规划理念

主持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富有诗意的描述背后,也有着对城市空间合理科学布局的要求。如何在城镇规划中通过社会、文化因素的融入,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

党国英:环境心理学发现,高密度居住环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恶变之间有高度关联。研究发现,住在多层或高层住宅中的孩子,在一些生活技巧的学习上发展较迟钝,且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较富于侵略性,容易失眠,神经系统病变发作的机率较高,社交能力较差。研究者还指出,住在高密度住宅区内,会导致更强烈的拥挤感,并且出现其它负面态度,如知觉到的控制、安全、隐私与满足感降低,与其他居民的关系品质恶化。

上面引述的研究结论,可以解释乡村人际关系为什么要比城市的人际关系亲善许多。城市居民所居住的各类楼房,特别是塔楼,使人们之间相互侵入了心理安全边界。人们所说的居住要“接地气”,其实是需要一种由足够居住空间而伴生的心理安全。

以往我国城市建设基本忽视了人对合理空间的需要,因而让人难以产生乡恋之情。现在全国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八千人左右,但城市建成区内的住宅区的人口密度却多在6万-10万每平方公里以上。甚至连一些小县城也热衷于给百姓建造摩天大楼。公共领域过大,公务人员办公区在上班时间的人员密度本身不高,下班以后更谈不上有什么密度。工商企业的占地面积也大,很多开发区的疏朗、开阔程度令人惊讶。此外,我国许多城市周边的浅山地带并不是适合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的土地,如果适当布局人口,不仅可以提高市民居住品质,还更有利于生态保护,减少政府的生态维护支出,但目前的规划理念似乎与这种认识极不相容。

主持人:能否具体讲讲,如何革新规划理念,建设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温馨城市?

党国英:让居民保有乡恋之情的城市是完全可以建造的。一是扩大居民区面积在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中的比重,例如,由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二是至少让城市的中产阶层能有经济型的独栋住宅,而让政府、企业与社会机构在城市的中心区使用摩天大楼。三是将城市核心区周边不便于农业耕作的土地利用起来,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使其既能改善城市中产阶级层居住条件,又能同时提升植被覆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情况,尽量安排他们到接近市区中心的区域居住,密度也不能太高。国外经验证明,低收入者离开城市中心区居住弊大于利。

笔者做过一些数据分析,按以上规划原则发展城市,依据我国的人口与国土资源条件,根本不用多占农地,就可以达到目的。按我国地理学家的意见,我国大概有近60亿亩国土是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土地,如果规划合理,有3亿亩做建设用地,在保证公共部门与工商业用地的前提下,仍旧足以让3亿个家庭有建设独栋房屋的土地。实际上,我国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已经在4亿亩左右。此外,60亿亩以外的更大面积的国土,仍然可以被保护为原生态土地。简单说,让中国人住得舒服一些,根本不需要多占耕地,也不需要减少生态安全所需要的土地;真正需要的是改变土地规划理念。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