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的民生思想、马列主义民生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思想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认为,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城市和农村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障等路径改善民生。毛泽东民生思想,对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民生思想 理论渊源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民生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背景、实践背景、文化渊源。毛泽东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民生思想的形成亦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其本人领导的中国革命成为其民生思想不断得到健全完善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在完善其民生思想的过程中还注重总结近代我国三民主义等思想的内容精华部分,特别是注重吸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精髓,结合我国实践基础进行继承和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当前背景下,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无疑能够让我们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对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毛泽东早期的学习生涯和社会经历,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并且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成为学生领袖。他所组织的新民学会在当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毛泽东曾经组织湖南省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与此同时对黑暗势力进行不断的抗争,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不断呼吁。他曾经深入到广大农村、许多工厂搞调查研究,不断积极求索正确的救国路径,尝试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解救出来。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之后,让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依靠所谓的“自治”是无法救人民于水火的,毛泽东彻底放弃了改良主义思想而转为信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自始至终十分关注民生、注重倾听民众的呼声,注重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研究和正确地揭示现实规律及其存在的矛盾,分析存在矛盾的原因并力求寻找解决矛盾之道。毛泽东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深入到湖南省各地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依然不忘在全国各地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民情实际,对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了正确了解,使得后来所制定的民生政策大多数都能够发挥最佳效果,做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毛泽东革命目的论中实际上就充满民生思想,其曾经指出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举措,他组织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对改善民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军民度过了那段物质极为困乏的阶段。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最终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得以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奠定了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