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有人主张全面恢复传统文化的“儒化论”,也有人认为要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化论”,但无疑,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整体上来讲,非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正面与负面、健康与低俗、开放与保守等思想对撞、良莠不齐等特征。毋庸置疑,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冲突,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客观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特征,深入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引导的基础和前提。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
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极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抵制和消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负面影响,强化自身的社会认同感,为统治阶级树立合法的统治权威。而非主流意识一旦产生并大范围传播,必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造成冲突和挑战,造成社会成员思想扭曲、信仰丢失、价值观错误等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总是有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都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和消解,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信仰危机、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滥、各种各样的思想污染以及理想断层等情况。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领导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精神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从各方面进行渗透,消解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外,在商业文化的不断鼓吹下,大众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只强调解构,却忽视重构;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将大众推入梦幻的心理世界;为了图感官之快而追求享乐主义。在大众文化的“时代狂欢”中,原有大众的社会意义被彻底颠覆和消解,导致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维系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巨大冲击,最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稳固与整合形成挑战。
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积极影响。虽然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宝库和理论支撑。通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引导,能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谐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必须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吸收,不然就会导致固步自封,毫无生命力,最后被彻底遗弃或消解。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其中也不乏西方资本主义优秀的意识形态。列宁曾指出,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马克思都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点都未被忽视。所有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他都重新审视、分析、批判以及在实践中予以检验,最终得出了超越阶级限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在此背景和环境下,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胸襟以及超前的眼界学习借鉴所有的人类思想成果,也包括西方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面对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涌入和传统优秀文化的消解,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而是以应有的包容力,批判地学习,进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
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针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最大程度地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引导。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生活构成了人类文化,而文化就是人们满足精神需要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显然不同于经济和政治,因为后两者主要针对人类的物质需要,而文化涉及的是精神层面,也就是人类为满足各种精神需要而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涉及精神和思想层面,所以,要想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引导,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人格素养,包括勤俭朴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及爱国主义等,这些精神和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对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有效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优秀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优秀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优秀文化能够形成统一的社会理想和价值体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推进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