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韦建桦:让思想照亮未来(2)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努力很可能是白废劲,以后根本用不上?”

面对记者的疑问,韦建桦沉思了片刻,回答说:“很可能没有用。但读书也是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最好方法。把握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命运,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只有学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认真做学问。”

“一个人在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信念!”韦建桦说。

C 【不懈追求】 毕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1978年,文革结束后不久,韦建桦就进入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他也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长期埋头书斋从事一般人看起来非常枯燥的理论工作,韦建桦不仅从未有过倦怠,反而感受到一种探寻真理光芒的快乐。

面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韦建桦认为,我们党在历史上犯过不少“右”或者“左”的错误,但那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是我们没有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精髓,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断章取义的曲解。

经历过文革的磨炼,更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韦建桦的感触颇深。他说,尽管马恩的理论和论著写于一个多世纪前,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韦建桦一边聊着高深的理论,一边不时站起来,从书橱里拿出马恩经典著作翻给记者看。他说,马恩一生的著述很多,有近千万字,他主持编译过七十卷本的《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那实在太多了,尽管很全,但没有多少人能够全部读下来。我们现在正在编译的十卷本《马恩文集》,就是选编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论,以方便大家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韦建桦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他说,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马恩在世时就同形形色色的教条化倾向展开过坚决斗争。“我们党正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韦建桦说。

人物小传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一级审核研究员。

1946年7月出生于江都。

1964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当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攻读德国语言文学。

1969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甘肃武威农场、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工作。

1978年起至今,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历任马列部副主任、副秘书长、副局长。1996年7月起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

主要研究领域:《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及其传播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事业和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