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韦建桦:让思想照亮未来

扬州网讯 采访韦建桦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他一贯低调,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最近非常忙。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著作译文审核和校订课题组首席专家,韦建桦正忙于十卷本《马恩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的编译出版工作。“今年11月要正式出版。”刚刚从四川广安调研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回京的韦建桦,在他那古朴而显得有些简陋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只有那一排摆满各种语言版本的经典著作的书橱,显示出这位省部级领导的与众不同。

A 【家乡情结】 说扬州话,吃淮扬菜

韦建桦一开口,便是扬州话,纯正得有些令记者惊讶,想象不出这是一位离开家乡45年的游子。韦建桦笑着说:“这可能得益于我的语言能力比较强,离开家乡再久,也不会被异乡同化。”

语言天赋可能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应该是他浓浓的家乡情结。

“我在扬中的三年,是快乐的三年。康德说过,由道德和知识带来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我在扬中的经历,可以印证康德的话。”韦建桦的记忆力很好,谈起在扬中上学时的情景,甚至张口就能报出老师的名字和许多细节。

“我在扬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当时教这门课的是秦裕庭先生,他把艰深抽象的道理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在这种哲学启蒙中,我第一次感受到真理的魅力,第一次领悟到思想和逻辑的力量。那时候我还根本没有想到,理论研究将成为我日后长期耕耘的领域。”

采访结束后,韦建桦坚持留记者吃饭。“中午吃淮扬菜吧,离我们单位不远。”韦建桦说,他还是喜欢吃淮扬菜,不管在家还是请人吃饭。席间,他问得最多的是家乡的建设与变化:东关街改造后的人气怎么样?如何解决历史街区的文物保护与居民生活的矛盾?扬州的房价高不高……

“很多年来,我经常做这样一个梦,梦见我走进一片绿阴,背诵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阳光从绿叶间流泻下来,洒落在我身上。那一片绿阴,在扬州中学树人堂下。”这是他发表在扬中网站上一篇文章中,对家乡和母校的美好记忆。

B 【八年磨炼】 背诵整部《德汉大辞典》

听韦建桦举重若轻地谈了两个多小时的高深理论,仿佛上了一堂党课。“信念”,是韦建桦提得最多的词。在艰难岁月里,没有放弃理论学习和对真理的追求,靠的是信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经典著作,靠的也是信念。

1969年,韦建桦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适逢十年动乱,他先被下放到甘肃武威农场工作;一年后,又到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在那里干了7年。

那8年,是韦建桦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在武威农场的工作是种菜,在攀钢的工作也与他学的德语没什么关系。“当时还年轻嘛,的确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但是回过头来看,那时的经历也是我一生的重要财富。”韦建桦说,以前在学校学的都是书本知识,没看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在基层工作对人的锻炼价值非常大,收获也很多。

文革期间,中国的社会生活极不正常,不少人因为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弃或放任自流。“但我当时坚信,那种不正常的局面不可能长久。与其沉沦,不如学习,为将来的变革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韦建桦说,劳动锻炼之余,他把所有时间都尽可能用在学习上,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许多重要著作的德文原版,翻译过歌德、莱辛、席勒、海涅和布莱希特的诗文。有一段时间无书可读,甚至背诵过整部《德汉大辞典》。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