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路径探析

【摘要】保持着多发态势的群体性事件加剧了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但客观而言,这是利益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加以反思,积累经验,才能从源头上化解潜在危机。从源头上预防和干预危机的发生,对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 源头诱因 预防策略 重要意义 群体性事件

社会转型的一个难题,就是改革要讲求节奏,发展要保持稳定。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治本,在防范其酝酿爆发的同时,政府应高度重视其所暴露出的深层诱因,从源头上破坏群体性事件得以孕育的土壤,恰当地化解事件内部所折射出的矛盾,建立相应的防御机制,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做到未雨绸缪。

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理解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点。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由于受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我国最早的群体性事件定义是于20世纪50~70年代末所表述的“群众闹事”、“聚众闹事”,当时的概念仅局限于对事情表面形式的限定,并不涉及本质。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尚存争议,一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或不特定群体(一般为5人以上)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一般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以期通过制造影响而达到表达诉求和维护利益目的的各种事件,可分为群体性暴力事件和群体性非暴力事件。

群体性事件不是杂乱无章的群体行为,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发展,逐渐增多的群体性事件也愈发有规律可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参与人员的复杂性。群体性事件自酝酿准备阶段到爆发乃至同相关部门协商、谈判期间,参与人员中均有专门负责组织、策划工作的骨干分子。值得一提的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当中,有时会混杂个别别有用心分子,企图利用群众反映诉求、维护利益愿望迫切的心理,恶意煽动民心,此类情况加大了政府化解、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难度。

第二,行为模式的多样性。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所采取的手段多样,常见的方式有:静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围堵交通要道,更有甚者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大楼。在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处理不当情况,容易刺激聚集人员情绪,极易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第三,造成影响的反复性。群体性事件本身就是一种聚集性的团体行为,并且具备一定的煽动性,容易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以为只有闹事才是要求政府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此种心理越是在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越容易在大众心中滋生,是群体性事件所造成的附带影响,相比于直接的经济损失,后果更加可怕。

从源头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意义。第一,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将社会危机控制在萌芽之中,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且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控制,则会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从源头将其防范与控制,能够将后患无穷的社会危机遏制于萌芽之中,使其丧失酿成恶果的土壤,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的安定秩序。

第二,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及时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能够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同时,化解矛盾的过程也能使我党在执政能力等方面积累一定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恰当处理,更能彰显我党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社会稳步发展,构建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能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实现改革开放成果人人共享的美好局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群体性   转型期   路径   事件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