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控监管,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迫切有待解决根本性问题,高昂的商品房价格令大部分进城农民望而却步。建议加快、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商品房买卖价格监管,放宽购房限制,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住的舒服”。同时,加强村镇社区规划建设,在有条件的村镇建房盖楼,使那些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加强社会保障,吸引农民进城。强化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对进城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农民更好就业提供方便。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农民的身份逐步由农民转变为工人,并有每月固定的经济收入。
三是对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户籍同等的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待遇。对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和优惠的力度,真正实现农民城市市民化,使进城农民“稳得住、留得下”。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基本福利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覆盖,提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切实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障服务。对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要维护好其在农村土地权利和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做好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基本社会保障等工作。扩大城市公立学校教育容量,加快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费用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采取农民能子女就地中考、高考,提倡教育的公平,高职院校适当采取接受外省户籍考生录取的原则。同时尊重和增强农民工应有的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意识,适当增加异地务工人员在全省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代表中的人数。
自主选择,分批次搬迁进城。对农民进城进城定居,采取不强求,自主选择,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步调一致、一拥而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进城落户。一是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如何处置等方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根据自家情况,自主选择。
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优先进城落户,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
三是农民根据条件,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无论哪种方式,均应享受同等帮扶优惠政策。
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现实意义
加快发展城市化步伐。现代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两个主要特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使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增加。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渠道和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农民工进城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客观需要。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农民进城就业主要从事建筑、环卫、餐饮等行业,而且这些脏活、累活、苦活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因此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进城并不直接对城市职工就业岗位的竞争产生威胁。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和谐。把有条件的进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同岗同酬,从体制上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分配不公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同时进城农民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自身和子女享受教育的程度;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有效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农民进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现实途径。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客观上等于增加农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现金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支持。农村青年在城市打工过程中,学习、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知识,返乡后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资金,又带来了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更带来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①东方更夫:“中国户籍制度:城市的耻辱”,《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4月30日。
②肖文韬:“户籍制度保护了二院劳动力市场吗”,《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③徐鸣:“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对策”,《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