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进城落户的愿望强烈,但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均等的社会资源,他们面临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险办理困难,城市居住成本过高,子女教育难等问题。文章从改革户籍制度,提高政策吸引力,加强社会保障,确保进城农民享受均等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 农民市民化 农民落户 公共服务 建议
农民进城落户的原因及现状
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民能够进城务工。过去生产力水平较低,犁地靠黄牛,种地靠双手,农民两眼盯在田里、两腿插在土里,一年四季围着几亩地打转转,不敢“离土”。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机械化耕种提高了种地效率。如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从耕种到收卖,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两手不挨土,腰包照样鼓”。有的农民成为“候鸟人”,平常外出务工,农忙回家收种;有的把承包地交给亲友代种或转让他人耕种,常年在外务工,偶尔回家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承包地,还需要亲友邻居帮助“指认”。因此,农民与土地的关联不再那么紧密,机械化耕种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向往城市生活。
劳动场所的变迁,使农民形成离乡进城观念。在以手工劳动为主要方式的年代,一家一户难以独立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必须依靠亲帮亲、邻帮邻、对门帮对门等辅助方式。而现代机械化耕种不再强调劳动合作,农民常年外出务工弱化了乡邻情结,不少人都是“过年吃顿饭,常年不见面”,他们西跑东奔,北上南下,四海为家,与乡邻的感情日渐淡化,与外乡人为伍的观念逐渐增强,不少人远离乡进城,与他人为邻。
家庭财富的积累,使部分农民能够进城。有的农民说:“光指望那一亩三分地,不仅盖不上楼房,娶不了新娘,不饿掉大牙才怪哩!”外出农民有的从事车工、厨师、电焊工、电脑维修和操作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甚至一些从事自购车辆营运、自办工厂创业的农民人员,能获得更高收入,随着他们家庭财富的积累,逐渐具备了进城购房等经济条件。
城市生活的优势,使农民向往进城。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厚的教育资源等优势强烈吸引着务工农民,他们希望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渴望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期望转变为城市居民。
影响农民进城落户的因素
农民进城落户的愿望强烈,但要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却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相应的社会资源无法共享。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望城兴叹。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把公民分成两类,在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政策。在这种特殊国情的影响下,城市承担的社会公共支出越多,政府为居民提供的补贴也就越高,户籍中所包含的社会福利也就越多,为此,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负担,防止城市过度膨胀,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大城市)都采取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外来人口,控制人口规模。因此,农民落户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大城市)的制度性成本很高,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区隔,直接影响着城乡劳动者的自由流动,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户籍和土地的紧密关联,要求农民进城落户的前提是必须无偿放弃承包地,意味着农民以前在土地上投资前功尽弃,尚未进城落户的农民逐渐丧失了土地投资的兴趣②。这种户籍制度上的限制,剥夺了农民土地流转的权利,一旦进城落户他们即沦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