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从方法论上剖析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误读

【摘要】我国发展中的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原因在于还存在着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方法论上认清错误发展观的本质,破除妨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指导,树立科技创新为首的生产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和增进社会和谐的政绩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辩证内核 方法论 增长方式

为了“无车日”不惜砸毁奔驰轿车;为了“环保意识”不计成本研发“新鲜空气”;为了“重大工程”可以“先上马后补票”。如此种种,虽然主观愿望是善良的,但实际结果却是不科学的,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其根源就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误读,秉持了错误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内核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此后,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众多解析。《我们的共同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①《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②但从众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内核构成来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内核包含了“需要”与“约束”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内容: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它当然首先要讲发展。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努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③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历史的进步。这是可持续发展辩证内核“需要”的方面。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走向富裕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节能减排,鼓励低碳环保,不能逆历史发展潮流,回归原始状态。低碳出行不能砸车,节约用水不能不喝水。

第二,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固然要有资源、环境的投入,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但这种投入不是无节制的投入,而是要能保证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伤及地球承载能力的一种投入。这是可持续发展辩证内核“约束”的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创新技术、提高效率,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使资源、环境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环境的再生速率,使当前的决策不对改善将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对可持续发展的误读 

以增长为代价来保持续。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于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放缓经济增长,甚至停止经济增长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保证现有的资源、环境得到保护,才能保证下一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这是一种知性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他们以直觉和表面的观点孤立地看待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破坏是源于经济的增长,只有放弃增长,才具可持续。其实,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增长是经济在量上的增长,是本体,是实质。而增长方式是实现量的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增长本身并不是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原因,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根源在于落后粗放的增长方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增长方式,来获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丰收。因此,臆想以增长为代价来保持续,这显然是片面的,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社会的发展首先要以经济的增长作为保障,没有经济的增长,人类就无法享受现代农业的保障,也无法享受现代工业的富足,更无法享受现代服务业的便捷。古人骑马会见爱人的幸福感受,跟现代人坐飞机到上海会见爱人的幸福感受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经济在量上的增长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没有增长,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我们强调经济增长需要投入并不是无偿投入,而是经济性投入,追求投入最小,产出最大。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减少废气、废水、废物排放,使资源环境利用速率小于资源环境的再生速率,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方法论   可持续发展   剖析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