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国际组织中国人才储备偏低 吴建民:多派年轻人去 (3)

主持人:

吴大使,稍候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

一开始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勾勒了郝平副部长的经历,但是我们在网上查阅更多的关于他的情况的时候,基本上查阅不到,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郝平是谁,网上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极其简单,只知道他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戏,很长时间在北京大学工作,直至升任副校长,而后又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以及教育部副部长。

牛大勇 郝平的大学同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比较低调,但是很踏实做实事,对人非常好。当时我们这一届,我们上山下乡多少年,二十多岁了,他是应届从青岛的中学毕业考上北大,他又做社会工作,又那么小年纪,又能学习那么好。所以考上以后很快被选为北大历史系学生会的副主席,一直到毕业差不多都是做学生干部。

解说:

在北大历史系,郝平就读的是世界史专业,这使他在求学阶段就拥有了全球视角,同时良好的外语能力也为他从事对外交流带来了优势。

牛大勇:

视野比较开阔,对世界各国的主要文化,特别是历史,都有所了解,特别是主要地区、主要大国这些历史背景比较熟悉。第二,外语比较好,当时北京大学,我们每周是四学时的英语课,他们大概至少六学时可能是八学时英语课,比我们密集。

解说: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郝平留校工作,在绝大多数的北大时光中,他都从事着与对外事务相关的工作。

牛大勇:

从外事处长做到国际合作部的部长,再做到主管外事的副校长,每年大概总会有十个左右的国家总统、元首来北大访问,总理几十个,部长这一级就太多了,大学校长、副校长顶尖的学者和教授们数不过来,他每天要应酬接待的人非常之多。他安排每个环节,来访,谁出面,到那儿参观,在哪儿吃饭,在哪儿演讲,基本上滴水不漏的。

解说:

这些外事工作不但为郝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示才华积累了经验,更拓展了人脉。

牛大勇:

1984年、1985年开始接待外宾了,后来一直在这方面工作,包括到夏威夷大学去学习。所以国际上一些政要、著名学者,不光历史学这一行的,方方面面,反正是北京大学学科最硬的、北外最硬的这些学科学者接待的就太多了,当然这个人脉是非常广的。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吴建民   郝平   国际组织   中国人才储备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