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2)

解放周末:您怎么理解教育的“有用”?

陈平原:谈到“用”,有大用,有小用;有长用,也有短用。有的知识你今天学,明天就能用;有的则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显山露水;有的甚至潜移默化,终生受用。所有这些,都不一样。如果整个教育都往一个方向走,都在强调“有用”,而且希望马上就能显现出效果,那是在做职业培训,不是办大学。

我承认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但职业培训和大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里读的很多东西,不是马上就有用的,比如哲学、音乐、数学等,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用武之地;但这是人生的基本修养。修养不是商标,不能挂在脖子上到处炫耀;但如果有需要,修养可以转化为技能。大学提供的基本上是学识与修养,而不是具体的技能,因此不该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有用”。

不管高处适不适合自己,就是要拼命往上爬,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考方式呢

解放周末:现在很多学生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大学里的教学是否会越来越实用化?

陈平原:谈这个话题,我们不妨拉长视线,回过头看看以前的中国大学。这方面,西南联大是很好的榜样。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西南联大并没有过分讲求实用性。那时的口号是“战时如平时”,还坚持原有的课程设计和学术水准,整体水平没有下降。

战争结束后,很多西南联大等名校的学生出国留学或继续做研究,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要力量。记得当年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他说他到了美国,感觉自己不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差,甚至比他们还要强。那是因为,除了有很好的师资与生源,还有这样的理念——不因为战争而把教育给扭曲了。而目前的状态是,很多大学太实际了,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志向、旨趣和想象力。不只学生如此,教授如此,有的校长也不例外。

解放周末:这种纵向比较,值得人们反思。

陈平原:我们再来看看横向的,比如美国的大学。

曾长期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一书中提到:美国大约有3000所大学,一端是1000多所二年制学院,数量约略等于我们的专科;另一端是高高在上、名列前茅的研究型大学,也就50所左右;剩下的就是文理学院或其他专业性院校。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文理学院固守本科教学,不要求教师发表那么多论文,主要任务是教学。这些学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生活、完善的课程设计,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取得的业绩以及对母校的回报,也不比哈佛、耶鲁的学生差。

解放周末:这种学校为什么只培养本科学生?

陈平原:他们不是没能力培养研究生,而是更看重本科教学。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或者说是明智的放弃。而我们国内的大学,要是只做本科教育,往往会被人看不起,认为它级别不够、办得不好。因此,只要有可能,这些学校都要争取升级,申请硕士点,成功了就再加把劲,申请博士点。

解放周末:很多学校以招收博士生、博士后为荣。

陈平原:有的学校真的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评价体系在那里摆着。我们的很多问题出在不管做什么事,好像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感觉像登山一样,你最初处在较低的位置,不管高处适不适合自己,也不管方向对不对,就是要拼命往上爬。为什么不能换另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另一种生活态度、另一种教育理念呢?

这哪里是在挑学者,分明是在选演员;可这出大戏演给谁看

解放周末:如果所有大学都奔着一个目标,也会导致“千校一面”。

陈平原: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升格也很正常。问题在于,在此过程中,如何守住自己的根基,不人云亦云。

农业大学开办文学院、林业大学设立金融学院、工业大学里又有了新闻学院,这都是在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可很多大学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力量,社会也不认可其毕业生。为了“上档次”,追求“大而全”,就忽略了自己学校的特色,真的是得不偿失。我们很多大学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个性,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与自家面目,“千校一面”这样的教育布局,很让人担忧。

解放周末:现在,还有个口号常被挂在嘴边,叫“与国际接轨,建世界一流大学”。

陈平原:我再三说过,同样是向外国学习,大学和工厂不一样。工厂只要拿到图纸,人家的模式基本直接就能用;可大学必须接地气,其中的文化氛围、历史传统、教授水平、管理制度等,都决定了你的办学方向。你想弄一个理想的样本,或者拷贝哪所著名大学的模式,肯定水土不服。

解放周末:我们学的也往往是皮毛,甚至舍本逐末。

陈平原:最近几年,不少国内的大学都在努力国际化,提了不少好笑的指标。比如,招聘年轻教师,要求无论学什么的,都必须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以至今天全世界稍微有点名气的大学里,都有自带经费前来“合作研究”的中国教授。我们的大学怎么这么没有自信,逼着人都往国外跑?这么一种制度设计,慢慢地会把我们自己的根都给砍断了。

解放周末:这样的大学,也只是披着“国际化的皮”。

陈平原:是这样的。日本的大学就不一样,它们能够留住最好的学生,原因就是本国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非常有利。当然,他们也会出国拓展视野,但根是留在本国的。我们现在是一点点把根都拔掉了,然后拿在手中,向全世界炫耀。如果有一天,中国大学都变成了“海归”的天下,我认为这不值得庆贺。

最近这几年,有些大学有钱了,就想聘名教授装点门面。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选教授的标准是:内地的不如港台的,华裔的不如外国的,东亚的不如欧美的。有位主管一语道破玄机:“最好一看就是外国学者。”这哪里是在挑学者,分明是在选演员;可问题是这出大戏演给谁看?这不是三五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风气使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理解教育   本科教学   伪命题   读书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