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王一
近来,沉寂了多年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潮起。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说,“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它的真心声是人们对于当下大学教育所持有的怀疑。
这是大学的问题,又不止是大学的问题。
强调“有用”,而且希望马上就显现出效果,那是在做职业培训,不是办大学
解放周末:媒体不久前聚焦了这么件事,说成都一位父亲为即将读大学的女儿算了一笔账:读4年大学大约要花8万元,而如果女儿高中毕业就打工则差不多能挣8万元,来回差了约16万元。他说读大学不仅浪费钱,读完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觉得这书读得“没用”。您怎么看这位父亲算的这笔账?
陈平原: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最好别一概而论。我承认,不是所有人都因读大学而受益。某种意义上,大学读得怎么样,获益有无或大小,是由个人的家庭、心境、身体、兴趣、才情等因素决定的。不能说不读大学就没有前途,我们知道有不少著名作家和企业家都没读过大学。毕竟,现在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了。
不过,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每年高考还是挤破头,竞争非常激烈。可见,大多数人并不真的认为“读书无用”。
解放周末:可是很多人开始算这笔账,这说明什么呢?
陈平原:其实,算这笔账的背后是不少人抱怨我们的一些大学没办好。这些大学的办学理念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计、教授水平、管理制度等都有明显的缺陷,上这样的大学浪费时间,拿了文凭也是浪得虚名。
除了抱怨大学本身,这里还牵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就业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竞争等。在一些人看来,“拼学问不如拼爹”。还有,因为我国的“学历高消费”,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很少有人主动选择这类学校。可要说就业前景,算投入与产出比,职业教育可能更有优势。
解放周末:有人说这是第三次“读书无用论”,您怎么看?
陈平原:我不认同,甚至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说“读书无用”,主要是在发泄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你看每年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再看看有多少人是真的考上名校而不去读的,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但是此前我们国家确实曾出现过两次“读书无用”的思潮,我都经历了。文革时期,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人们真的认为读书没有用。那是由于政治偏见。上世纪90年代初,商品经济大潮刚兴起时,又一波“读书无用论”来袭,当时的说法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是因为经济压力。我记得很清楚,1993年,那时北京市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大概是北大教授的四到五倍。出门打车,出租车司机喜欢问,你们北大教授一个月赚多少钱呀,听了我的回答,有人就很骄傲又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对不起你们呀。”
解放周末:在很多人眼里,“有用”就是“实用”。
陈平原:这是另外一个“用”。1910年,王国维写《国学丛刊序》,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这里谈的是学问,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精神与境界;但对一般人来说,所谓“有用”与“无用”,说的是教育的具体用途,甚至落实在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