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腐败窝案形成的政治机理(2)

核心提示: 在目前的权力网络中,“窝”的性质是很难被反掉的,除非对目前权力碎片化和私属制度的现状做比较大的改变

权力碎片化现象的出现

改革开放后,最高层曾想改变这种网络的主要结构,但试了一下并没有坚持下去,只是在网络边缘进行了一些切割,但改变了网络的运行环境,导致了一些难以预料又必须去适应的变化。

运行环境中的最大变化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种转变在一定时期内拯救了这个权力网络,让本来已严重超载的主要命令链条得以减负,使得这个网络在不改变主要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地运转下去。

不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了最高层不愿意看到又无可奈何的变化,那就是“权力碎片化”,也就是权力板块被分割成一块块具体的权力单元。这些权力单元之间是相对独立、甚至封闭的,它们除了在大的政治原则方面对上保持忠诚之外,在其他方面有相当大的“自行其是”的空间,而且它们有强大的动力扩充这种空间。这是因为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具有资源和财富分散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权力支配资源和财富的特点,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促成分散的权力支配分散的资源和财富。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所发生的最重要的权力结构的变化,它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权力碎片化”现象不太一样。

中国尽管出现了权力碎片化现象,但它还能够有效地运行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碎片化的权力之间形成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在某个阶段所需要的竞争格局,譬如说地方政府之间、国企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效率改进;二是碎片化的权力之间牵着一条重要的纽带,那就是被最高层所控制的人事任命,以及附带着的政绩考核,这条纽带让这些碎片化的权力并不能完全地自行其是,总体上仍然处于某种具有一致性的政治体系当中。这就像一篇合格的散文,符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不过,神不散的特征必须服从于更大的正当性原则,那就是民心的支持。如果形散的特征严重损害了正当性原则,那么神不散的特征也会最终丧失。

形散的特征为什么会冲击正当性的原则呢?那就要问权力碎片追求“自行其是”的背后动力是什么,不需要认真地考察就会发现,那就是对具体资源和利益的占有。这种占有既可以通过个人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小团体的方式。在屡次试错之后,人们得出了普遍的经验,那就是通过小团体的方式更为有力,也更为安全。于是,权力碎片中那些核心的权力支配者就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团结起来,产生更强大的力量去突破各种正式的制度和规则,对可能获得的资源和财富实现更加充分地占有,这就是腐败窝案的政治基础。

碎片中的权力支配者如何实现更大程度的团结

碎片中的权力支配者如何实现更大程度的团结呢?这时候,中国传统的“圈子”文化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种文化在当代政治学中被定义为非正式制度,笔者称之为私属制度,宽松地说,它们是在法定制度和党内制度之外用来分配和运作政治权力的制度,是遍布政治权力场中的人情网、关系网。这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恩护制,一种以政治从属换取物质报酬的关系。它意味着恩护人和受护人之间一种不对称的、可持续的交易关系,具有私人性、情感性和互惠性特征。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腐败窝案   腐败   政治机理   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