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由头:在近期的反腐斗争中,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挖就成串的腐败窝案越来越多,其中既有政府部门各级官员,也有国有企业管理层,其涉案人员之多,官职之高,都是罕见的。人们在震惊之余,不免会提出很多疑问。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在反腐败极受重视、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政府与国企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腐败窝案?其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后的反腐败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改进?
近来备受关注的腐败窝案
中石油“地震”
从8月底开始,中石油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贪腐风暴,相继有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永春、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李华林等四位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被组织调查并免职。9月1日,这轮反腐大戏再掀高潮:原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中石油集团原董事长蒋洁敏亦告下马。这是十八大后落马的第一个中央委员。此次中石油的“地震”,是史无前例的“老虎”窝案。中石油反腐风暴,给现行的央企管理体制和央企高管的任命制度敲响了警钟。
铁道部腐败窝案
今年7月,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审被判死缓,他落马后牵出铁道部一系列腐败案。在铁道部窝案中,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罗金宝是最先落马的官员。罗金宝被免职后,2011年1月初,丁书苗被正式调查。刘志军之后,以“协助调查丁书苗案”而被带走的官员还有闻清良、杜建华等。自此,铁道系统高官落马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
湖南药监腐败窝案
今年5月,湖南省纪委和湖南省检察院联合通报了一起湖南药监领域腐败窝案。这桩窝案涉及11个职能部门,共有26人受处分。据了解,现年58岁的湖南省药监局原副局长刘桂生,在药监局任职期间,非法收受贿赂82万元。在这起腐败案中,一共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0件共26人,其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4人,几乎覆盖了药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涉及11个单位和部门。
……
中石油腐败窝案被查处后,国人在惊叹之余,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反腐犹如捣蚁窝,捣了一窝生一窝。一个地方出现腐败窝案之后,被大力查处,换了一茬领导,又形成新的腐败窝子。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说明它的形成有一种深层的、复杂的政治机理。
最高层权力控制网络出现了松解
中国的政治体系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网络,最高层的权力之手可以通过中层的传送带,直达基层的政治过程。这个体系内的各种政治单元,都被要求服从最高层的意志,这种意志中包含了不得腐败的内容。然而,这种意志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甚至遭到了集体性地违抗。这说明权力控制网络出现了松解,导致最高层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贯彻自身意志的能力。这种松解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种权力控制网络成形于革命战争年代,它以党为核心,形成党、政、军三个相互关联的权力板块,并延续到和平建设年代。在革命战争年代,它的有效运行主要是解决党军关系问题,那时主要通过“党指挥枪”的原则解决了军队中的山头主义。在和平建设年代,它的有效运行主要是解决党政关系问题,主要原则是“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上述原则主要处理的是横向权力控制问题,在纵向控制方面上,两个时代都是依靠党组织内部“下级服从上级”原则来实现的。
无论是横向的服从,还是纵向的服从,既是方向性的,又是具体性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战斗任务来强化着这种“服从”效果。网络中的上下左右都认识到,如果没有这种服从,那会直接地带来战争的失败,生命的丧失。在和平建设年代,起初也是模拟战斗任务来完成生产任务,但由于生产任务的量大,并具有弹性,完不成任务所带来的直接效果不像完不成战斗任务那么严重,因此,“服从”的必要性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果上下左右的权力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服从”的惰性,那么,权力控制网络就会出现松解,事实也的确如此。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自上而下的命令负担越来越重,自下而上的“服从”惰性也越来越强,整个权力网络出现僵化,运转不灵,就像一架生锈的机器,运转速度逐渐地慢了下来。这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出现了,最高层于是就想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运动来除锈润滑,但只能维持比较短的时间。而且运动本身也对权力控制网络起着破坏作用,文化大革命差点摧毁了这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