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金灿荣:再用二三十年“强身健体”(2)

谋划中国国际战略

大国竞争在于内部在于不自败

南方日报:在上一期的智库视角栏目,我们专访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阎教授预测,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中美两极体系,您认同吗?

金灿荣:从物理上讲是这样的。目前的国际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但中国在多强中逐渐脱颖而出。以目前中美两国的发展速度来看,2020年,中国在GDP方面就会超过美国。因此,这期间,世界格局会经历一超多强向两超多强的转变。但是,战略心理方面,中国是不愿意做超级大国的。也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改变不结盟的政策。但是结盟是有排他性的,只要结盟,必定得罪人。依中国低调的性格,应该不会采取结盟的政策。

可能外界会认为中国不依照旧式大国逻辑行事搞结盟,扩张势力范围有点怪,但是他们首先要正视中国的力量。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是美国的130%,对外贸易额也超过了美国,出口额也超过美国30%以上。我判断三年后,中国非常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和投资大国。届时的世界经济,谁有购买力,谁就是老大。货物不仅Made in China,而且Made for China。这些变化发生之后,外界必定会尊重你。但你又那么低调,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你有点窝囊,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这个国家厉害啊,这么强大了还这么谦虚。”

南方日报:当世界进入“两超多强”的时候,中国的国际战略又应该做哪些调整呢?金灿荣:我认为,中国依然需要低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并不需要怎样的改变。我们要知道,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是在1885年超过英国的,GDP在1894超过英国,之后一直领先。可是,美国在1945年之后才成为世界NO.1。这中间经历了60年的时间。今日之中国,在国际上仍需低调,利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强身健体”,解决内部事务,增强国力;同时,争取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自己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正值洋务运动,学习了一些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也只有努力学习的份,当然学得比前两次好。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爆发的方向、领域,但是中国要致力于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培育可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土壤,并激发创造工业革命的热情,引领世界新潮流。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大国的竞争,在于内部,在于不自败。

盘点中国外交新动向

主动性和底线原则让中国变得强势

南方日报: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至今已有十个月,您能否盘点一下当前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变化或者新特点吗?

金灿荣:首先,习主席对外交的重视超乎外界的预期。外界普遍认为,本届中央会先解决内部事务,再开拓外交事务。但是,目前来看,中央的政策是内外同时推进。其次,中国的总战略仍然是和平发展,但是战略不变,战术上却有微调。一是因为,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也在提升,对于国际事务,总不发言是不行的。二是因为,中国的国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市民社会的崛起,社会的开放,民意对外交的压力变大。三是因为,中国的物理力量变大,国力增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战术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主动性增强。由原来反应式的外交变得更加进取。二是,开展了全方位的外交。在地理范围上,去了一些之前没有到过的地方,比如加勒比海地区;在外交内容上,更加重视全球治理和公共外交。三是,底线原则。现在,我国政府在阐述对外政策的时候,在说完“坚持和平发展”这句话之后,都会加上“决不牺牲核心利益”。最后,外交中频频展现领导人的个人风格,特色比较明显。

南方日报:也有外界评论称,中国的对外政策好像变得强势。您怎么看?

金灿荣:因为底线原则和主动性加在一起,在外人看来就好像是我们变强势了。其实,中国的外交一直都是有底线的,只不过之前不公开说。现在,我们既说得很清楚,又能给予力量上的支持。这是一个变化。南方日报:如此一来,会不会让周边小国变得更加担心?

金灿荣:担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认定这是核心利益,又怎么能因为别人感受上的变化而放弃保护自己的利益呢?南方日报:可是,这种担心有可能会引发他们联合起来或者联合其他大国干扰中国的发展?

金灿荣:任何政治变化都会产生后果。小国拉帮结伙、请“外援”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主要潮流对一国的需求,都要求一个大国必须做一些事情。大国有大国行事的逻辑,一旦这一逻辑启动之后,外界小国的力量很难影响大国的意志和行为。只要我们把握住和平发展的方向,正确处理与多数国家的关系,个别小国的干扰是没有意义的。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