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价值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洋溢着实践的智慧与时代的气息,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邓小平民生思想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富裕。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并将实现人民的物质利益作为开展一切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邓小平民生思想中“以人为本”的特征还体现在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来源和依据。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此外,邓小平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同样突出了人民的主体评价意义,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和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等宗旨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实践性。邓小平民生思想是在具体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邓小平以实践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民生保障、民生改善的成效。
三是创造性。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充满了创造性,其民生思想也不例外。邓小平在总结当时国内国外经验教训后认为,我们的民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因此,他及时调整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正是因为邓小平民生思想充满了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创我国各项事业建设性局面,使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即使在当今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民生思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邓小平民生思想中充满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高度关注民众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彰显出邓小平同志对中国人民的生存现状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其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对当前我们扎实开展和群众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邓小平民生思想实际上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为推进现代化各项改革提供了保障,对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结语
邓小平民生思想启示我们,改善民生必须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必须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思考、研究并解决民生问题。我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无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顺利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时代价值越发得到凸显,其在我国各项事业建设中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我们推进当前民生建设的过程中,总结、梳理邓小平民生理论,有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按照党的十八大的安排部署,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更多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作者单位分别是: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注释】
①曹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学习时报》,2012年12月17日。
②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人民网,2012年2月29日。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责编/边文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