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发展生产力。在总结苏东剧变和我国建国初期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我国民生问题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在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1978年,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视察工作时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发出的这一连串“问号”,表明他已在反思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①
邓小平认为,民生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得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来得到体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力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认为,我们能否有效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迅速发展生产力。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和著作中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实际上也就是将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民生的根本手段。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邓小平将解放生产力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手段,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主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够重视我国农业发展。恰恰相反,邓小平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他曾指出,我国的实际国情是耕地少、人口多尤其是农民多,这种国情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基本国情。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基础地位,在我国刚刚步入社会主义时,他就及时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切实解决好民众的温饱问题。此外,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三农问题对于解决民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
邓小平在论述中还指出,因为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整个国家民生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能否保持社会稳定。邓小平认为,如果我国的农村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的稳定作为基础是不行的。基于上述原因,邓小平在推进我国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农村的改革,从农村着于进行我国重要的改革,可以说是邓小平所领导的农村经济改革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分步进行。邓小平深知,解决民生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其“三步走”的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对此问题的深刻体现。在邓小平提出“三步走”重要战略思想之前,国家已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所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主要为经济总量,对人民生活水平、民生问题则缺乏必要的考虑。而在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每一步均和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挂钩”,具体讲就是:第一步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要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裕。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关注民生的精神,步步都有实现民生的具体目标。
对于实现“三步走”的目标,邓小平还有许多论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台阶式”思路,认为“三步走”的每一步均为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在每一步中又分为若干“小台阶”。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邓小平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客观规律出发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后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他对“三步走”思想的进一步阐释。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再次重申:“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在此所强调的“台阶”就是我国经济每几年就必须要比之前有所提高、民生问题有所改善。邓小平分步解决我国经济与民生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体现了他对我国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精神内核”。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也就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与机会,共同富裕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②
实际上,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表明,其民生思想是全民的民生,而不是少数人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民生。当然,共同富裕作为中国人民的最大民生,其过程是长期的,需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完全均等、平均的共同富裕是不切实际的。为此,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是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③邓小平非常反对两极分化,认为如果我党制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那么我们就失败了,是“走了邪路”。所以,邓小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决不是搞两极分化,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过程。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度强调改革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曾指出,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经济不发展,社会民生就无法改善。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解决民生问题、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开始的。民生问题表面上属于经济与社会建设层面,但如果从深层次进行分析,民生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设计等都和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有直接联系。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将改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动力,克服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