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特征和重大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给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民生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目标要求。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邓小平民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忽视民生而遭遇重大障碍和困难的关键时刻产生、发展起来的。自苏联共产党执政以来,由于没有着力改善民生,导致在执政70多年后仍无法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曾有学者做过统计,俄国人在十月革命之前的生活水平在欧洲居于第5位,而在苏共执政70年后则排在了欧洲的倒数几位,在全世界也仅排在第50位。苏共的执政无法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根本看不到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导致更多的人不再选择苏联共产党,最终使苏共走上亡党亡国之路。二战后,东欧国家均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物质方面的期盼,人民群众通过比较之后并没有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所作为,最后导致东欧国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由于忽视民生建设而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模仿苏联模式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苏东剧变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当时许多人都在不断思考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永远走下去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并没有完全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他对中国历史的经验与苏东剧变的教训进行总结,认为一个政权最终被人民抛弃的原因在于其模式僵化,民生问题没有得到保障和解决。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曾提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而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人为地去改变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沉重打击,“文革”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社会局势更加严峻,民生问题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许多民众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国民经济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并十分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尤其关注民生问题,认为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强调指出,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因此,必须改变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最终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按照当时我国的民生状况,邓小平以超越常人的长远眼光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指出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绝不能步苏联的僵化的建设模式,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正式形成,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胆识魄力,在会议上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邓小平   民生   内涵   特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