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时代的挑战
2013年以来,随着反腐行动的深入,部分高级官员落马;一些地方的选调干部爆出了“官二代”火箭提拔的丑闻;城管执法人员和部分执法官员也丑闻频出。这些事件正加深着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感。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2013年初,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唐钧主持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发布,报告指出了村干部、基层官员、高层官员、执法官员以及准官员五个高危官员群体。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中国的发展脉络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理想主义受到经济考量的冲击,单一价值观受到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民意传播和汇聚的渠道也不断拓展。传统的优秀干部宣传也因此面临巨大挑战。
国家管理者业已变成新的社会阶层,其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衡量,制约其行为的方式更应随之更新。对“完人”式模范干部的宣传是否足以对整个官员群体起到教化效果?单纯依靠理想和道德的力量,能否完成反腐败的任务?2013年3月于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学论坛上,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题为《人性理论与文化选择》的演讲中提及,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的“性善论”是民众热爱“青天”的原因之一,而这容易导致以道德标准要求官员,忽略了法制的作用。
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不断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提供了新的舆论通道,也带来了民意表达、交锋、汇聚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贪腐官员的落马引发热议,往往会抵消长期正面宣传的效果;更甚者,“人无完人”多是实情,仓促的盖棺论定反而有可能为未来埋下尴尬的笑柄。如何为社会共识奠定基础,值得新时代的宣传者深思。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袁静 美编/石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