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统领全局之下,推行“八双”
我们在上述基本认识后面引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之下的“八双”。
“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
“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
“双减”——加快实施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度地减少行政审批;
“双扩”——在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和,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
“双转”——尽快实施我国人口政策中放开城镇体制内“一胎化”管制的转变,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
“双进”——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需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
“双到位”——在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
“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大部制”配套改革。
在上述基本考虑中,“双创”是发展的灵魂和先行者;“双化”是发展的动力与升级过程的催化剂;“双减”则代表着侧重于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结构变化的制度基础;“双扩”是力求扩大供给方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空间;“双转”是不失时机、与时俱进地在人口政策和国有资产配置体系两大现实问题上顺应供给结构与机制的优化需要,以支持打开新局;“双进”是明确市场供给主体在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演进中的合理资本金构成与功能互补和共赢效应;“双到位”是要在政府与市场这一核心问题上明确长期困扰相关各方的合理定位;“双配套”是对基础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财税、金融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再加上行政体制,以大决心、大智慧推进新一轮势在必行的制度变革与机制升级。
从供给端发力,在实践中破解瓶颈,把握未来
简要地说,前面主张的这些“立”,既对应于中国的“特色”和背景,又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赶超战略。邓小平所强调的“三步走”可理解为一种实质性的赶超战略。其间前面几十年主要是追赶式的直观表现,最后的意图实现则确切无疑地指向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在落伍二百余年之后又“后来居上”地造福全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这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决不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是一个古老民族应该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是文明古国应该通过现代化来加入世界民族之林第一阵营、在人类发展共赢中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深知,相关的理论和认识的争鸣是难免的和必要的,而在中国现在的讨论中间,似乎还很难避免有简单化贴标签的倾向。我们自己的认识倾向是希望能够超越过去的一些贴标签式的讨论,侧重点在于先少谈些主义、多讨论些问题,特别是讨论真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来贯彻对真理的追求。没有必要在经济学框架之内、在对经济规律的认知领域之内,对这些讨论中的观点处处去贴意识形态标签。
还有,对于理论研究的“从实际出发”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体察中国的传统(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充分体察中国的国情(包括可变的与不可变的);也要特别重视怎样回应现实需要——有些已认识的固然是真实合理的现实需要,但也会有假象的现实需要即不合理的、虚幻的诉求,我们要通过研究者的中肯、深入分析,来把这些厘清。既从实际出发体察中国视角上必须体察的相关各种事物,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包括阐明和坚持我们认为现在已经在认识上可以得到的普世的共性规律和价值。
总之,由破而立,由理论而实际,在分析中就特别需要注重供给端、需求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和互动关系考察,力求客观、中肯、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我们决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面对挑战有感而发,为时代而做所理应追求的创新。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有巨大的进步和颇多成绩,但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为主的思路,随近年的矛盾积累和凸显,已日益表现了其局限性,经济下行中再复制式推出“四万亿2.0版”的空间已十分狭窄,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既然中国在中长期发展中如何破解瓶颈制约是国人面临的共同的历史性重大考验,那么我们应站在前人肩膀上,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追求经济学经世济民的作用,从供给端发力,在实践中破解瓶颈,把握未来。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石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