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竹立家:中国进入双型转型期 改革面临五大挑战(3)

第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在抓城镇化,大批农民进城的法律成本、安全成本、财政成本都很高。“三农”问题搞不好,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隐患。

第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现在的反浪费也好,改作风也罢,都是治标不是治本。我认为,先治标后治本,就是先止血后治疗,这是正确的。可怎么止血呢?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要向中央常委学习,公开家庭信息,主要就是三样:有几套房子,妻子干什么,孩子做什么。不要光把党章、社会价值挂在口上,要落实在行动上。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首先改变作风,反对特权,抑制公款吃喝,已经初见成效。

第四,就业问题非常严重。我国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近800万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村非农就业人口年均增加500万。按照我国每年8%-10%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的就业能力大约是900万-1200万人。每年几乎有一半的人不能就业,要直面这些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第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首要的软实力,也是国家和民族尊严受尊重的根本标准。目前,我国的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交易和安全成本上升,有人说,目前社会是啥都靠不住,人与人之间正在失去最基本的信任,领导靠不住,同事靠不住,老婆靠不住,儿子靠不住。这话恐怕太邪乎,但不少人却在理论上认同它。还有毒牛奶、地沟油等,诸如此类,已经形成了一条相互伤害的链条。

改革亟须战略转变

改革重点应实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未来5到10年,乃至未来30年,中国应从哪些方面切入来规划改革大局呢?

竹立家:中国未来的改革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跨入一个新阶段,从宏观层面来看,改革应实现四个重大战略性转变:

第一,改革重点应实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中国改革的重点要转移,要健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权力结构。过去30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体制性改革。中国没有解决的体制性问题是政治行政体制,要以公正为中心,重构中国改革话语。要实现社会公正,权力配置是关键;而在权力配置中,人民群众必须占主导地位。

第二,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现代性是一个结果。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一个以社会主义“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梦。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治学的观点,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初级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利益比较一致,改革容易达成共识。到了人均GDP4000-6000美元,就进入中等现代化阶段,利益出现分化,改革难以达成共识,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发展陷阱。而跳出发展陷阱的唯一路径,就是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十二五”期间能不能跳出发展陷阱不得而知。可以说,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面临3种发展前景:越过陷阱,进入一个稳定性的、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社会;掉入陷阱,社会崩溃。倘若社会崩溃,谁都要为此付出代价;止步不前,由此引发 “道德虚化”、精神麻木及社会弱智化。

第三,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未来30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转型期,我们要实现从生产型经济、资源型经济、加工型经济向技术型、环保型、休闲型、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关于这一点大家基本有共识,我就不多讲。

第四,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即实现从官本位或“权力本位”社会向“公民本位”社会的转变。说到底,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真正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尊严。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温家宝同志曾讲的给老百姓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