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3)

核心提示: “淡化意识形态”观念导致人们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麻木。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然明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后,仍然无视其实质和政治要求,当做一般性的学术问题来对待,就是对它的放任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当前,我国大陆还没有一部公开、集中、系统阐述历史虚无主义基本理论的书籍。其各种核心观点,包括对唯物史观的否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说,散见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网络博客、文学影视作品等等之中。貌似缺乏系统的理论,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能够在这种分散的表达中逃过监管;它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挟“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口号出现在知识阶层中,掩饰着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它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在轻松娱乐中接受它的潜移默化。可以说,就隐蔽性和迷惑性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超出了其他社会思潮。

第二,“淡化意识形态”观念导致人们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麻木。近些年来,“淡化意识形态”观点颇为流行,受其影响,很多人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对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视而不见。其实“淡化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谓“淡化”是选择性的,只是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这无非是为其他意识形态争得话语地位和空间。在对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纠正了过去极“左”时期的泛意识形态化、动辄上纲上线的错误,但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弱化对研究价值取向的关注,把一些明显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言论转化、淡化为一般性的学术意见。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然明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后,仍然无视其实质和政治要求,当做一般性的学术问题来对待,就是对它的放任。

第三,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有偏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但近些年来,“创新”一词已被滥用,“创新”也被视为举手之劳。在历史研究中实现创新并非易事,需要史家在德、才、学、识上具备相当素养,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充分占有研究史料、运用新方法和拓展视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进行多方位和多角度的细致思考,解决前人无法侦知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根据特定的政治需要,以价值遵循替代事实判断,脱离客观历史事实,背离最起码的客观性标准,对历史进行剪裁、重塑,从而颠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部结论,这不是创新,而是臆造。

化解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误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理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进行全面的透视,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以生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向社会传达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研究的成果,以去蔽去惑,帮助社会大众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凤娇]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