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2)

核心提示: “淡化意识形态”观念导致人们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麻木。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然明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后,仍然无视其实质和政治要求,当做一般性的学术问题来对待,就是对它的放任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危害

历史研究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的思维活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祛魅”,“还原”历史的真实,“重评”近现代中国历史,首先是历史观的变革。它否定唯物史观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已经过时,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认为以往近代史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原则、体系框架等,都值得从新的角度去检讨和推敲;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形态学说、历史发展客观性理论等,主张用人性分析取代阶级分析,以树立一种超乎阶级性的新的评价标准;倡导历史研究应该“价值中立”,要坚持“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承认西方社会发展道路为“人间正道”,把现代化预定为“西化”,以此为圭臬衡量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是与非。

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从既定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根据一些历史细节、现象和新发现的材料,主观臆断历史发展的应然和可能的结局;不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离特定历史条件,颠倒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做非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的潮流和主要线索,而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总之,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名义下,根据需要剪裁历史。   

于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就有了以下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历史的必然,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是少数人(革命家)心血来潮的鼓动;“中国革命是对现代化的破坏”,“辛亥革命搞早了,搞糟了”;西方国家入侵给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机遇,有利于中国发展,抵御西方侵略是盲目排外;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好人不好”,革命志士和共产党领袖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或野心勃勃、不择手段,或贪财好色、利欲熏心;“坏人不坏”,慈禧、袁世凯、曾国藩、李鸿章等有政治智慧、懂策略、爱国、有责任、有担当;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犯了很多错误,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贡献;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都不应该进行,等等。

这样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被“还原”成一个充满血腥杀戮、盲目排外、革命者肆意妄为、社会道路选择和制度政策设计错误连连的过程,从而抹杀了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解放所作的奉献牺牲,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解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及意义、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论证,抽掉了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由此,历史虚无主义与自由主义相应和配合的旨趣显示出来。同时也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本质上不是学术思潮,而是意在否定我国现实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这样的影响:其一,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随意剪裁和解释,引导大众重新建构起符合其核心观点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混乱、价值观方面的混乱和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不严肃态度;其二,它向社会大众提供一套完全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话语体系,引导大众怀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撒谎”,从而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三,它否定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放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逐步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若干误读

当前,在学术界和普通大众中还存在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误读。有观点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那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新观点、新结论,是根据新的史料或者采用新的方法研究得出的,不是对历史的虚无;有观点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那些核心观点只是几个读书人在书斋里获得的心得,一些影视剧重说历史、戏说历史,主要是满足大众的娱乐需要和获得商业利益,都不必“上纲上线”、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还有观点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创新和多元化,不应迁就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的需要。出现这些不同认识有多种原因,在此主要说明以下方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凤娇]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