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2)

这里,请允许我向大家讲述孙麾编审曾告诉我的判断标准,他说,判断一个所谓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或学者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或学者,有这么三个标准:一是,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中国的或国外的);二是,是否依然保持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对人类在超越资本主义之后创造出新的文明样态充满信心;三是,是否认同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将之视为人类的走向美好未来的新大道。平心而论,我是基本认同这一判断标准的。

  如果不能直面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依然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思想指南?

在人类思想的历史中,哲学的高贵源于其直接或间接地表征了人类所把握到的时代,以反思和前提批判的方式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成为表征时代的思想指南,就不能冷眼旁观火热的现代化建设,闭门臆造思想中的时代。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离开对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作为正在崛起的文明大国,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新进程,但同时,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依然充满荆棘:社会转型的问题、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法治建设的问题、城乡差距的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生态环保的问题、道德建设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具有形而上本性的哲学怎么办?向往并致力于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看?是经验地理解还是批判地反思?是在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冲击下“举手投降”、“拱手相让”,还是要在反思批判中“昂首前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表明,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能仅仅依靠经典文本的解读,而是要面向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共同任务,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昂然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恰如高翔研究员所指出的,“学术的生命力,从来都来自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切追问,来自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学术不断地从现实中汲取创新的素材和灵感,而人类生活的现实也在学术的不断进步中获得提升和改善。”事实的确如此。

  如果没有形而上的抑或是对人类解放的渴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依然成为我们的理想信念?

中国古人常讲,学术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而,人文社会科学向来不是把一切都沉入冰水之中的无情之物,而是面向并畅想未来,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的思想理论。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话值得我们重温:“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这种情怀为我们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这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