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此理论界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演化过程、调整路径等都有一些争论和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政策制定问题和制度设计问题。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 调整现状 理论争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年均10%的高速增长,直至2012年开始回落,GDP增速两位数的时代已将成为历史。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相伴而生的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突显。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技术和结构升级压力日益增加,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更为紧迫;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刻不容缓;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减少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各产业的持续健康增长。在中国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期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应随之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已经开启,适时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是当前经济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自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下滑且下滑速度不断加快,与此相对的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攀升。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6594.2万人、22543.9万人和27281.9万人,而到2014年,该数量变为22790.0万人、23099.0万人和31364.0万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持续下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增长幅度远大于第二产业。以上数据说明了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大量流向第二、三产业,且人员的主要流向是第三产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与现状。
但是从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占全部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仍过多地超出了其应有的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也呈现不足状态。这说明我国农业仍然占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服务业由于就业人员不足,发展会被严重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指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以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涉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例如,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小、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的产值比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导向等,都包括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内。
从目前看,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格局。尽管工业增加值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态势,但服务业的发展势头正足,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此外,新技术、新成果的产生及推广是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的强大推动力量,科技革命会使一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技术含量的产业会迅速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即科技革命的到来会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再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发展同世界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再是单纯以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系,而是更多地定位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之中。从这一点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
但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调整阶段也会遭遇严峻挑战。首先,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发展落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尽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就农业而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产量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之前研究表明,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大量的人员滞留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的农业部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样既会导致农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乏力,也会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部门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一家独大,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对产值贡献不多。
其次,第二产业承担就业压力大,创新驱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第一产业不断向外释放劳动力资源,第二产业承担了一部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数流向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淘汰和转型升级的两难选择。若继续沿着原来的传统道路走下去,必然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遭到淘汰;若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有大批从业人员失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悖论,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中国的制造业一方面表现为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中高端制造业产能不足。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龙头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凤毛麟角。在涉及国际民生的电力、通讯、能源等部门,中国的发展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再次,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内结构失衡。尽管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正猛,且一跃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为主导产业,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第三产业仍旧存在发展滞后、竞争力低的特点。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已超过70%。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已上升至四分之一左右,与此相对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不足10%。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制造业发展水平不匹配,会影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领域,而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一些高技术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从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角度划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所占比重较低,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使得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有限。
此外,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产业分布的过于集中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的挑战。
为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有序进行。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乃至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为制造业发展绘就了一幅壮丽蓝图,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划定了明确的标准;“一带一路”战略的继续深化为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寻到了目的地;“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推动了中国新兴产业地位升级等。
总之,在2015年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也在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进行中。
理论争论与解释
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出现的问题都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转型将是理论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对此,理论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讨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李勇,魏婕(2015)从所有制的角度,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基于产权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生在弥补外部性所产生的收益超过了软预算约束成本时,而民营企业反之。①尹林辉,付剑茹,刘广瑞(2015)通过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强弱同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呈负相关关系。②陈菲琼,李飞,袁苏苏(2015)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与路径,指出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其微观传导路径已被证实,但宏观推动效应尚未完全释放。③杨孟禹,张可云(2015)通过改进的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得出,从城市内部看,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负。④李力行,申广军(2015)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对城市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⑤徐赟,李善同(2015)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指出出口对主导产业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而主导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⑥余振,葛伟(2014)通过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塑作用的结论。⑦
第二,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的定义上,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贺俊,吕铁(2015)从传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假设和主要命题出发,引申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并指出现代产业体系概念是对传统产业结构概念的继承与拓展。⑧另一方面,在对产业结构现实演化过程的研究分析上,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孙赵勇,任保平(2014)基于1995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从比较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产业体系中的关键生产部门仍然是农林牧渔和采矿业、化学工业等,但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⑨王晓芳,于江波(2015)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研究表明,从空间维度看,第一产业产值重心无规律转移,第二产业产值重心总体西移,第三产业产值重心呈“Z”形移动;从时间维度看,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都是从第一产业流出,劳动力要素大量流向第三产业;资本要素流向二、三产业。⑩刘伟,蔡志洲(2015)研究指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后期,在这一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生产率将出现回落且不会恢复到先前水平。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胡伟,张玉杰(2015)研究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呈稳步增长态势,各省非农产业比重提升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