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从学者变为官员,还是从官员变为学者,只要动机纯正、条件符合、程序规范,这种官员与学者身份的转变,都有利于职场生态的改良。随着干部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化,“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都将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界与学界的人才合理流动应该获得社会理解与支持。
【关键词】官员 学者 仕而优则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官员变学者,打破传统的官员退休模式
从现有的由政而学的官员来看,不能完全排除个别官员有沽名钓誉现象,但主要还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官员变学者的动机:兴趣使然而非利益所驱。官员退休后,选择重新进入高校任教,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变,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使然而非利益所驱。这种兴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退休后的职业选择,相对于去其它社会机构担任虚职,抑或去企业担任“名誉顾问”,更倾向回归高校进行学术研究,即对“学者”职业的钟情。二是对所学专业领域的选择,相对于在任期间所可能接触的不同领域,更倾向其之前求学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即对“学术”研究的钟情。以现中山大学教授于幼军为例,其在任时身居要职,以其在政坛的耕耘,退休后完全可以选择去“人大”或“政协”或与他原来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挂个虚职。但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回到母校任教,继续从事他长期以来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新回到了他的专业领域,这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事实上,高校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相对于其它党政机构,尤其是企业单位,能够为这些退休官员提供的所谓“利益”是少之又少。高校既没有党政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也没有企业单位所具备的“财力”,能够为任教人员提供的只是基本的工资福利,所能生成的“利益关系”也远远不及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退休官员在作出选择到高校任教的决定时,应该是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说,他们这种重回高校的举动,很难说是冲着“利益”而来,而更多的是不忘初心。
第二,官员变学者的条件:学术专长而非官位高低。官员退休后,能够重新进入高校任教的,也多是因为他们学术上的专长而非官位的高低。这种学术专长,并不是指在从政期间依靠官位所挂“空头衔”而生产的“学术成果”——这只是某些“学者型官员”的专用套路,而是指能够得到专业领域专业人士的肯定,并且在专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的原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就是长期从事金融与公共管理研究,在其专业领域已经相继发表论文、著作以及译著100多篇(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现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任教的原中国银监会主任刘明康,长期从事金融资本以及金融风险的研究,并且牵头创办了广州历史上首屈一指的高端经济峰会“岭南论坛”。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存在着在任官员依靠其政治影响力而进入高校进行“学术镀金”的现象,但是能够在退休后政治光环消退条件下,还进入高校任教的,多是具有学术专长。高校之所以接收这样的退休官员,也多是看中他们在所擅长专业领域中的学术造诣,而非官位高低。
